夏日, 泰宁的山林绿意盎然,林下生机勃勃,林下养蜂、竹林种黄精、公益林种中草药,行走泰宁林区,一曲曲林下致富的“新山歌”不绝于耳。
晶莹剔透的蜂蜜为杨少学带来甜蜜收入。
泰宁县拥有林地面积18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79%。“靠山吃山唱山歌”。近年来,泰宁县立足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培育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元化林下经济项目,走出了一条林下“掘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截至2024年底,全县累计发展林下种植27.83万亩,年产值15.97亿元,培育林下经济经营单位132家,带动农户1.65万人,成为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
林下养蜂日子甜
大山深处藏百花,百花丛中酿香蜜。6月23日,泰宁县下渠镇宁路村横坑养蜂场里,蜂农余佐庆戴着防蜂帽,娴熟地打开蜂箱取出蜂巢板,割下蜂蜡,放入摇蜜机摇蜜,顿时蜜香满场。
“养蜂不占用林地,只需要把蜂箱放在林间空地,蜜蜂就会飞到林子里面去采集花粉花蜜。”余佐庆说,林下养蜂是一个门槛低、成本少、收益快的项目。
2019年,余佐庆去邵武学习了养殖中华小蜜蜂的技术要领后,回到村里投入3万元引进50余箱蜂群,走上了林下养蜂道路。目前,蜂场有200余箱蜂群,年产蜂蜜超1500公斤,产值20余万元。
“泰宁生态环境优越,山林无污染,优质蜜源丰富,产出的蜂蜜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余佐庆说,自己每年只在6月至7月初收蜜,很多订单都是顾客预订的,供不应求。
看到余佐庆林下养蜂收益可观,周边村民也纷纷加入养殖队伍,杨少学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余佐庆的帮助下,我也养了70多箱蜂群,成本投入少,再加上基本不需要管护,每年可以轻松增收2万元以上,何乐而不为?”
目前,这一带有20余户村民参与林下养蜂,养殖蜜蜂700余箱,蜂蜜年产量可达0.5万公斤,实现增收70余万元。下渠镇通过“兵支书助农直播”帮助蜂农们打开线上销售渠道,开拓市场,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林下生“金”势头好
6月26日,新桥乡大兴村竹林示范片里,农户杨英寿正给林下套种的15亩黄精除草、施肥,进行夏季管护。
“黄精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在管护竹林的同时兼顾到黄精管理,等到黄精成熟,至少能给我带来2万元的收入。”杨英寿说,黄精喜阴,在竹林下种植能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且黄精根系分泌的活性物质还能促进毛竹生长,一举两得。
一片林子,双重效益。新桥乡有竹林面积7.27万亩,种植黄精550多亩,像杨英寿这样在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村民有10余户。通过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村民们实现了“山上竹林成荫,林下绿地生金”。
走进泰宁县城区近郊五里亭工区的国家Ⅱ级生态公益林,沿路望去,只见林内铁皮石斛、草珊瑚、黄精、灵芝等林药、林菌长势喜人。
这片467亩的生态公益林作为示范点,是泰宁国有林场采取场校、场企合作经营方式,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和三明农科院的技术支撑,联合泰宁县上青乡三坑家庭林场,共同建设的林药复合区、林菌共生区、林禽(蜂)养殖区。目前,林下种植草珊瑚、牛奶根、三叶青、黄精、砂仁,树上还绑植铁皮石斛,共种植食药同源特色中草药300亩;种植灵芝、香菇、大口蘑等特色食用菌10亩;同时,利用林缘空地养殖鸡、鸭、鹅等禽类及蜜蜂,形成立体经营、多方得益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充分释放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潜力。
“上个月,公益林内种植的5亩灵芝圃迎来了今年的第一次丰收,采收了新鲜灵芝500公斤左右,产值达7.5万元,我们农场可以获益约1.5万元。”上青乡三坑家庭林场负责人邓仁义喜上眉梢,通过与林场合作,他的农场每年可增收约5万元。
“山里的林子绿了,林农的腰包鼓了,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泰宁国有林场场长刘美利说,通过发挥国有林场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产业示范点,让周边林农看得见、能效仿,从而实现由传统营造林经营向林下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管护好林地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既保护林地生态环境,又拓宽了生态产业发展渠道。泰宁县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产出率,把单一林业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林业。
泰宁记者站 李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