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寻求“分一杯羹”
单靠坐在实体书店里卖书,已经越来越难养活自己。借助书店平台,主动出击,寻求“分一杯羹”,成为民营书店自救之道。
泉州风雅颂书局便在长期的经营中,摸索出向多元经营求生存。“书店不能设定为盈利模式,只能当平台。”连真说。
她在图书行业经营了20多年,经历过旗下拥有7家书店的辉煌,也经历了分店缩减、搬迁的阵痛。这些经历让她明白,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经营才是长久生存之道。“我们研究来书店的顾客,他们除了买书外有没有别的需求?让他们看书、买书之外能捎带买一些别的。”目前,风雅颂已经不只是书店,而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以书店为平台,经营电子书的销售代理、开发具有本地元素的文创产品等,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寻求多元化发展。
尚友书屋回避网络冲击的同时,还开起了网店。“我的淘宝店每个月销售额有两三千,实体店不赚钱,网店倒是盈利不错,可以补贴到实体店。”张炎琳表示,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缩减成本、扩大经营的想法,“目前,我准备在尚友福大店内腾出一块空间,寻找学生创业团队的加入,让学生亲自经营或是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共同参与经营。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创业,同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书店事业中来。接下来还会主动和一些高校的图书馆联系,我们的本地文史类书籍比较适合供应到高校的图书馆,希望这一块能开拓市场。我还会花一些精力来做书店推广,也做一些公益”。
同时,向网络“分一杯羹”的,还有厦门不在书店、福州小光年书房等。不在书店在微博上与读者频繁互动,分享读书心得、推荐好书等,“最美书店”的称号就是在这里传开;而小光年书房在网络上定期发布活动预告,聚集了大量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