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尚友书屋(仓山店)贴出清仓声明,该店因房租上涨,不得不选择搬迁。吴旭涛摄
个性:“洗牌”后的生存之道
事实上,几年前的书店倒闭潮,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那些带着过多理想色彩、跟不上市场发展、与网络正面冲击的书店纷纷倒闭。“洗牌”后生存下来,或在此背景下新开业的民营书店,往往有自己独特而准确的定位。
在各地多家晓风书屋撤退之时,福州屏山店却坚守原地十多年,因其不但找准了自身特色,也找对了目标读者群。“我们店的书籍相对高端,以社科、文史哲类为主。来买书的读者一般是在附近居住、工作的人。”负责人告诉记者,书店周边有众多的机关单位、学校以及大企业,提供了较高层次的顾客群,这与书店的定位相符,也带来了销售额。
尚友书屋虽面临搬迁,但张炎琳表示,这只是战略调整,尚友书店已经以差异化的定位避开了网络冲击,今后强化自身特色,前景是乐观的。“我们经营的书籍,一块是文史哲艺术类的折扣书,基本在五六折左右。一本二三十元的书,在我这儿只卖十几元,网上的书或许比我们便宜几元,但是加上邮费和等待时间,其实一样。单在价格这一方面,我们不怕网络;我们经营的另一块是地方文化、史志文献类旧书籍,这是我们的特色,尤其是对福州古城、民俗、温泉、名人等方面的文史资料比较齐全,这是网络书店无法覆盖到的。”他说,从2006年到现在,尚友已经积累了许多这类特色书籍的读者资源,主要是一些旧书爱好者和文史研究者,他们每年都有一定的购书经费计划。接下来,尚友将更加强化地方文史类旧书的特色,以抓住这一批目标读者。
同样的,福州的围城书店也是以旧书、本地文史书籍为特色;在厦门还出现了以“最美”打响品牌的不在书店、以“最高”著称的“纸的时代”书店等等。
“‘倒闭潮’幸存下来的这些民营书店都已经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所以不用悲观。”张炎琳认为,市场的优胜劣汰是正常的,目前只是民营实体书店的调整期,形成自己独特的营业特色是实体书店得以延续下去的不二法门。“这些特色经营模式可以给我们民营书店一个启示,市场只淘汰千篇一律的书店,有特色才能存活下去!”张炎琳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