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研究处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围绕在2030年(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省政府分批分期压茬推进县级自评、市级复核、省级督导,目前已有厦门市湖里区等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还对39个县(市、区)开展了省级督导评估。
教育资源的配置,始终与人口变化紧密相连。报告提到,2023年我省小学适龄人口已达峰、学位需求将逐年递减,初中学位需求也将先增后减,并于2026年迎来高峰。针对这一特点,我省建立完善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机制,让教育资源布局更符合实际需求。
为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报告显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成立461个教育集团,建立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796个。此外,三明与上海、龙岩与广州建立基础教育对口合作,福州与南平、泉州与三明、厦门与龙岩建立跨区域山海教育协作,共有243所中小学开展结对共建,不断丰富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山海教育协作模式。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才能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学生。报告显示,我省明确要求城区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及以上职称必须有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支)教经历,申报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必须有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经历,引导推动优秀校长教师向薄弱校、农村校流动,形成常态化交流轮岗的局面。为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我省制定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工作标准和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省市县分级向社会公布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进一步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松绑,切实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我省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并落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定向生到校政策,2025年各地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定向分配比例达到70%。
下一步,我省聚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完善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巩固“双减”成果,强化数字赋能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朱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