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锚定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目标,持续推动科创版图优化,区域创新实力获新提升。记者近日从省科技厅获悉,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等8家省创新实验室已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2000多人,突破核心技术16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260多项,省财政已累计投入22.66亿元,带动投入100多亿元,高能级平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
在高能级平台建设上,福建成果颇丰。总部设在厦门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领衔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自2022年被列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联合国十年倡议计划框架中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以来,积极通过国际合作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究海洋负排放过程机制,已汇聚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79所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去年,焦念志推动提出全球首个海洋领域碳中和国际标准提案《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总则和要求》,成功获国际标准化组织立项。去年,全省新增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含5家参与)、新建海洋领域创新实验室和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绿色超算中心、新设立14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建18个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我省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科创平台建设,省人社厅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6家;省市场监管局推动在全国率先建设福建省碳计量在线监测与应用公共平台;省水利厅支持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调控运管综合智能化系统平台入选水利部科技成果推广清单;省交通运输厅成立两岸交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基地,建立两岸交通科技合作咨询机制。厦航率先建成中国民航首个100%自主可控智算中心,成立追光人工智能实验室。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了日益突出的示范作用。福建持续以建设科学城为核心、沿福厦泉轴线加速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带动闽东北、闽西南科技创新“山海协作”,7个国家高新区年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2024年,福建加快建设“储能材料及器件”等自创区协同创新平台25个,国家高新区开展31个“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活动,落实科研助理岗位4866个。
东南(福建)科学城着力打造“一廊三核五区”的空间格局,累计建成科创平台488个,吸引人才12915人,闽都创新实验室突破稀土医用光电材料等关键技术84项。福厦泉自创区厦门片区着力打造“环厦大科技创新圈”,2项政策入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揭榜挂帅”政策试点,设立省内首只科学家基金;泉州片区新引进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等3家高水平科创平台和2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今年,福建持续发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将提升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影响力,争取拓展合作团队至35个以上国家和90家以上科研院所或组织;优化省创新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吸引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加强“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全力构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组织管理服务、科技战略决策支撑四大平台,设立省创新联盟理事会和若干产业创新联盟。优化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资金投入,完善与大院大所大企大平台常态化协作机制,支持高校孵化项目落地,推动各类重大科创平台在自创区协同布局,引领带动高新区协同创新发展。(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