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牛瘟免疫的先驱者
从邵武富屯溪旁的溪南东路拐向中山路,步行不远是一家苗圃场。仔细察看,苗圃场的全木式构造很有些年份。“这里就是福益华的奶牛场旧址,这些木式结构就是当年福益华盖的。”蔡幼群说。
花圃里依旧保留当年养牛场的格局 郭金铭/摄
清末民初的邵武,因为缺乏营养和不卫生的喂养习惯,婴儿夭折时常发生。对此,福益华开出的“药方”是:喝牛奶。但当时市面上的牛奶极度缺乏,他于是决定自己养殖奶牛。
1913年,福益华托人从河北购买了纯种阿尔夏奶牛,在周围的牛市购买16头母牛;还从美国本土进口一对种牛,横跨太平洋坐船亲自带它们来到了邵武。
他在邵武东门三公桥附近盖了座低矮的平房用于养殖奶牛,又在南门外买下了一片撂荒的田地,种上牧草喂养奶牛,并请了当地人敖西拉帮他放牧奶牛。
敖西拉与儿子敖国和在牛棚的合照
邵武市政协供图敖西拉的儿子敖国和今年84岁,从小喝牛奶长大的他身体硬朗。他说,福益华十分信任他的父亲敖西拉,传授他养牛、选牛的知识技能。有一年的夏天,邵武山洪暴发,敖西拉不顾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把十几头奶牛救起。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奶牛养殖事业渐入正轨。“因为牛奶增强体质的功效显著,奶牛业也逐渐在邵武城内发展起来。”蔡幼群说,在福益华影响下,到1920年,邵武饲养奶牛由原来的3户扩大到7户,数量也大大增加。福益华饲养的杂交奶牛,不仅发展到本县的拿口等地,还逐步推广到建宁、顺昌、光泽以及江西黎川。
百年前的邵武乌石村,当时美国人夏天在此度夏。邵武市政协供图养牛最困难的是防治牛瘟,福益华为此想尽各种办法。他奔走于上海、南京之间,向奶牛场场主、兽医、教授讨教。他从一位医生变成一个勇敢的“斗牛士”:先后使用山羊血清、兔子血清来弱化牛瘟的病毒。又反复试验,从瘟牛提取胆汁,用1比1的甘油稀释,给健康的牛注射,再注射少量瘟牛的血液,终于取得了很好的牛瘟免疫效果。
福益华饲养的奶牛邵武市政协供图
福益华在美国去世后,美国报纸评价他是“牛瘟免疫的一位先驱”。他的儿子小爱德华曾说:“对那些知道爱德华的人来说,这句话太过简练了。人们从中无法想象得到他鞋子上的牛粪,他皱皱巴巴的衣服上的斑斑血迹……”
04
邵武和鼓岭的家
夏日的鼓岭极美,放眼望去满目翠绿,是极佳的避暑胜地。
福益华在中国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邵武度过的,但鼓岭在他的人生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生挚爱,和家人在鼓岭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鼓岭的柱岗顶上,现在依然留有他们房子的旧迹。
1901年夏天,福益华在鼓岭休假时,遇到了从美国来福州的梅·波兹小姐。为了取得梅的芳心,他说动要好的伙伴一起出资在鼓岭上修建了一个网球场,邀请梅一起打网球,成为众多鼓岭故事中最为浪漫的一段佳话。
福益华为梅修建的网球场(资料图片)
1902年9月22日,福益华与梅的婚礼在好友加德纳先生的鼓岭家中举行。加德纳先生主持了婚礼,加德纳太太则张罗了婚宴。婚后,梅随同福益华来到邵武,在乐德女子中学当老师,还在汉美男校上英文课。
两年后,他们的大女儿茹丝、二女儿贝丝陆续出生。1912年,他们的小儿子小爱德华在鼓岭出生。
退休后的福益华和梅邵武市政协供图
福益华和梅一家在邵武留下了许多生活的印记。今日,当你走进邵武四中校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福益华与梅在邵武的旧居——一栋漂亮的西式风情建筑。这座建筑是福益华在1906年时建造的。
现在的邵武四中内,学生们朝气蓬勃,西式建筑前的两棵大榕树郁郁葱葱。这些都是福益华不可能再看到的景象。
位于邵武四中内的协和楼是福益华与梅的旧居邵武市政协供图
早在1932年,随着时局变化,福益华便离开邵武回到美国。离开自己奉献了四十年的地方时,他非常恋恋不舍。小儿子爱德华曾写下当时的情形——“当他再次回望邵武,县城已经在视线中消失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他还是想再看一眼邵武……”
离开邵武后的福益华,再也没能回来。但他如此热爱中国,热爱他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晚年的福益华和梅住在波士顿,家人把二楼一间朝西的房间给了他们。因为“这是最靠近中国的房间”,福益华对此感到很幸福。
有人也问过梅:对那个遥远的地方,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她说:“我想的最多的是我们的家。”
1960年1月22日,福益华在睡眠中平静地过世。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人民。”
《邵武四十年》中的描写 李艳/摄
福益华在邵武和鼓岭的故事,流传在他的家族内。福益华的小儿子小爱德华通过信件、与福益华的交谈,重构了他的一生,写成著作《Beyond The Stones Arches》。这本书的中文版《邵武四十年》,2015年出版问世。小爱德华在书的序中写道:中国是我父亲的生命。2001年10月,在福益华离开邵武近70年后,他的孙女安娜一行人从美国来到邵武,探寻祖父在邵武的足迹,并将《邵武四十年》的英文原版书籍和一些照片赠送给冯一中。
孙女安娜(福义德)赠送给冯一中的英文原版《邵武四十年》 郭金铭/摄
听闻邵武即将建成福益华主题展览馆时,冯一中将这些珍藏的物品慷慨地捐赠出来。即将开馆的福益华主题展览馆就设在东关门外——福益华到邵武行医治病的第一站,馆内将全方位展示他在邵武四十年的故事。
岁月如富屯溪水缓缓流逝,从不停歇。一转眼,距离福益华离开邵武已将近百年。时光无痕,但在邵武、在鼓岭寻踪福益华的过程中,记者能真切感知到他留下的丝丝印记。
富屯溪邵武市拿口镇一带 陈伟凯/摄
邵武人在提到他时,依然尊敬地称呼他为“福先生”;邵武城内、鼓岭上,有着诸多与他有关的建筑;更不用说他在邵武从医、养牛带给后世的影响……
“人民友好交往是国与国关系的源头活水。”在中美建交四十五周年之际,福益华医生的邵武四十年故事,他和后人与中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便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最佳体现。(记者 王凤山 李艳 陈梦婕 吴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