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企业的互动
此次登陆纽约时报广场的成都形象宣传片就包括熊猫、杜甫草堂等元素。
“今年6月底,我们了解到新华社拿到这个资源后,就通过新华社四川分社与总社取得联系,并表达了想争取在上面播放成都形象片的意愿。”成都市委外宣办新闻联络处处长黄琳对本报记者表示。
“7月中旬我们就达成协议。”黄琳表示,成都所付费用很少,“比国家形象片播放时要少很多”。
目前,成都租用了2个时段4个月,即8月1日至9月30日,1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每天滚动20次,每次30秒。
选择这个时段,成都方面的考虑是,八九月正处于欧洲旅游旺季,各国受众看到的机会更多,年末则是位于收视率相对较高的圣诞节和春节前后。
值得关注的是,张小军提到的企业形象片中就包括五粮液。
据悉,新华社已经在国内遴选出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企业进行展示,五粮液取得了首张进入纽约时报广场的入场券。
五粮液集团办公室主任唐伯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证实,新华社希望推介展示国内一些重点企业,于是就找到五粮液,但他并不清楚是否向新华社付费。
据其透露,新华社租用这个显示屏的时间为5年。
据官方统计,纽约时报广场每年吸引约40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报记者在广场遇到了一对来自弗吉尼亚的夫妇和他们的女儿,正在拍照留念。
他们表示,仔细地把新华社的广告看全了。
“刚开始,我只看到新华的字样以及中国各地的图像,我还以为是介绍中国旅游的宣传。看到最后,我才知道,这是宣传中国新闻通讯社的广告。”他们说。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客座副教授埃娃·希吾(Ava Seave)告诉本报记者,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新华社在时报广场做广告可能有两个意图:建立主流媒体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试图扩展其在英语媒体报道领域的版图。
今年初,中国国家形象片已经投放纽约时报广场。(周佳 李秀中 王蔚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