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发展历程回顾
ofo是北大研究生戴威创立的明星共享经济项目。2016年这一年,ofo完成了从A轮到C轮的融资,向全国20多个城市的200多所高校推广,并走出校园,进入城市市场。
2017年1月,ofo宣布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内密集进入11座城市。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戴威表示ofo的单车产能已经达到竞争对手的十倍以上,为ofo迅速布局全国提供了保障。
2017年是共享单车最辉煌的一年,据公开资料,这一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2300万辆,ofo和摩拜开始了融资、补贴与投放竞赛。双巨头在贴身比拼的同时,自2017年7月始,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相继陷入倒闭、合并。
同时,ofo和摩拜的竞争也为之后的资金链吃紧埋下隐患。据公开数据,ofo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开始大量投放新车。但有报道称,有投资机构高层透露ofo在当年7月宣布获得的7亿美元E轮融资实际只有6亿美元,而且不到两个月就被烧光。
到了10月,通过免费骑、一元月卡等活动,ofo宣布日订单突破3200万,同比增长超过31倍,并进入了全球16个国家,超过180座城市。
顶峰之后便是急转直下。传闻中软银的10亿美金融资并没有落袋,据报道软银在2017年9月就已完成对ofo的投资尽调,最终却决定放弃投资。此时共享单车行业的资金问题已经暴露出来。
11月,摩拜和ofo挪用60亿元押金填补资金缺口的消息被曝出,两家公司均未直接回应是否挪用,这让共享单车的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之前坚持独立发展并宣称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的投资人也开始考虑合并的选项。
但从公开资料判断,戴威并不接受合并的方案,因此有股东指责戴威把自己的权益凌驾于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之上。而戴威公开回应,“非常感谢资本,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直到2018年4月摩拜卖身美团,合并方案彻底流产。黄珊珊有些羡慕摩拜的员工:“至少可以安下心来。”管理层不时传递出一些正面消息,联合创始人张巳丁向海外事业部的员工透露海外部门可能会有独立资金进来,另一部门的员工表示“不可能,海外已经没有多少业务了,靠新加坡的市场撑着”。
与滴滴决裂
错过了合并,ofo自身价值也在不断缩水。根据一份滴滴收购ofo的意向书,2018年8月,滴滴曾计划以2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ofo,被ofo官方及其投资人接连否认。之后,市场上流传出ofo估值已经到10亿美元甚至更低的声音。
ofo与滴滴曾有过一段蜜月期,与滴滴的决裂,被认为是ofo走到今天的一大关键原因。
2016年9月19日,戴威见到滴滴CEO程维,十几天后,双方就签下投资意向书。滴滴进入后,知名基金迅速跟进,在接下来的几轮融资中,滴滴继续跟投,成为ofo大股东,拥有一票否决权。2017年7月,原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加入ofo任执行总裁,直接向戴威汇报,原滴滴财务总监柳森森则负责财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