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是不是“一石多鸟”呢?
当时王健林就被麦格理打动了,不但跟麦格理去澳大利亚学习REITs管理,还考了一个REITs经理人证书。
就在王健林考完证书,成立了全国第一支针对商业地产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时,风向变了,2006年7月,国家外管局、商务部、发改委几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严格限制境外公司收购内地物业。
于是,用REITs曲线上市彻底没戏,被逼无奈,万达才退而且其次,发行了国内首例商业地产抵押证券。
此后,万达上市之路的运气一直不好,总是错过上市的窗口期,眼看着其他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不断融资做大,而万达只能通过授信、各种结构化融资方式融资,资金趋紧,所以咬咬牙,王健林就带着万达商业地产去港股上市了。
2014年12月23日,万达商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根据万达商业的年报,当时公司总股是45.27亿股,其中流通股是6.5亿,也就是总股本的14.4%。其他的股权中,王健林持股7.1%,大连万达集团持股43.7%,其他内资股东持股34.8%(绝大部分是万达高管、董事以及一些难以穿透的公司)。
这单IPO集资额高达288亿港元,成为当时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IPO。看上去很风光是不是?
其实,王健林内心是苦涩的,因为首发当天,万达商业股价一度大跌近9%,直到第二天即收复发行价,12月24日收报48.65港元,此后万达商业的股价涨上去又跌回来,在48块上下左右来回。
对于港股投资者来说,万达商业本质上还是一个盖商场综合体卖店铺收租金的商业地产公司,没什么想象空间。 即使王健林在IPO前,拉上腾讯、百度做了一家“腾百万”的公司,号称要打通“线上线下”,包装成一家融合线上线下的“消费平台公司”。
显然投资者又不傻,并不买账。并且,不同于动不动就定向增发、市值管理、抵押融资花样翻新融资的A股,港股相当乏味。折腾这么多,最后就融了288亿,并不划算。
于是,王健林就萌生了私有化的想法。这一次,王健林也是没打算掏钱,他引进了外部财团,用他们的钱帮助私有化。
2016年,万达商业引入了包括杉杉控股、上海持睿、上海褚骅、中国中铁(8.57 -1.49%,诊股)、平安保险、工银国际、渤海产业、国泰君安(20.04 -1.62%,诊股)等多家财团投资者。这些财团在开曼群岛和英属维京群岛设立的9个特殊目的实体,这9个特殊目的实体中8家以“WD Knight+罗马数字”命名(编号为I至X,不包含VI和VII),外加Red Fortune GloBAl Limited(下称“RFGL”)。其中,WD Knight I至III,以及X四个特殊目的实体是万达集团全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