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9亿元保障房建设资金被挪用
除了每年对中央部门预算进行常规审计外,审计署每年都会对一些专项领域的资金进行审计,2013年的专项审计有保障房、扶贫资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相关资金征管、重要储备物资等。
矿产资源开发审计中发现较多的问题是,国土资源部门违规审批和矿业权转让中的不当得利。抽查的3724宗矿业权中,国土资源部门越权审批或违规审批不符合条件的矿业权636宗,有114宗存在低价出(转)让和溢价收购从中牟取不当利益的问题,还有13宗在国有企业改制时被无偿转让。
如在陕西省靖边县3宗探矿权出让中,国土资源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违规审批,民营企业5年间通过转让部分股权方式将探矿权转手倒卖获取暴利。
2013年,各级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000亿元,审计发现,有38个单位骗取套取棚户区改造资金15.41亿元,有237个项目或单位将78.29亿元挪用于市政设施、园区开发等。
河南新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编造虚假棚户区改造规划、虚估投资额等,以城市棚户区改造名义发行债券9亿元,其中7.77亿元实际用于旅游开发、对外出借和投资等。
结合国有企业审计,2013年,审计署还重点调查了煤炭、棉花、玉米等重要物资储备情况,发现一些战略物资储备不足,有的进口储备物资质量控制不到位。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将部分库房用于出租获取收入,以完成年度利润考核指标,其中两家储备库2013年发生火灾,造成储备棉损失约2.3万吨、经济损失约4.5亿元。
审计抽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进口的4批次616万吨玉米发现,有417万吨的杂质和破碎粒率超过合同约定3%的上限,其中36.12万吨杂质和破碎粒率超过10%。
群体性腐败问题严重,家族化犯罪问题突出
不少专家都注意到,2013年,审计署向有关部门移送了314起涉嫌重大违法违规的案件,比2012年的175起增长不少。刘家义在今天的报告中特别分析说,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产资源的部门和单位,而且群体性腐败问题严重、权钱交易收益远期化。
刘家义说,314起案件中,有112起是“串案”、“窝案”,涉及760多人,其中31起案件有主犯的近亲属参与。这类案件大多以一名或几名公职人员为核心,以其掌握的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支撑,案件链条往往牵扯十几人或数十人,有的涉案人员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审计署还发现,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有意培植利益关联方“代理”作案,有的将原本可以按正常程序开展的行政审批等事项,指定中介方介入协助,并最终从中介方获得利益回流。在股权转让、招投标、资格申请、投融资等业务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审计发现此类案件80多起,涉及200多人。
还有一些案件的主体,把过去直接的权钱交易,变相为投资入股、业务垄断、矿产开采等隐性利益,有的在位时只“帮忙”不收礼,待离职后再兑现;有的将部分违法所得投入公益事业树立“道德”形象,或谋求政治地位。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解释说,移交的涉嫌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审计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了,比如,有的支农项目,审计人员会跟着财政资金的流向,一直追踪到项目最终执行的农民。另外,审计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发现线索的可能性。利用数据分析,发现疑点后,能提高办案效率。
王雍君教授说,2013年,我国中央财政预算支出已经近7万亿元,对一个“有钱”的政府来说,管理好纳税人的钱需要更合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