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南安市档案馆根据市网格E通App“档案征集”模块上报的线索信息,前往著名侨乡诗山镇开展侨批档案征集。
在山一村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黄穗雨小心翼翼地将珍藏许久的侨批信件一一摆开。黄穗雨告诉记者,这些信件都是他父亲黄洋澄寄往家中的。
诗山镇山一村党支部副书记黄穗雨:“我父亲在1941年,14岁就去印尼雅加达投亲。”
早几年的书信中,黄洋澄提及的均是对父母亲的问候,自己的思乡之情和生活状况。后来,黄洋澄开始表达回乡建设祖国的迫切心愿。
打拼多年,尽管黄洋澄已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但在1952年,他毅然响应号召返回祖国,建设家乡。
诗山镇山一村党支部副书记黄穗雨:“当时父亲经常会收听电台,他一直说,周恩来总理在号召海外热血青年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因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影响,他强烈要求回国,还叫上我们诗山镇山二村的吕连起、吕崇禧、吕崇凯、吕连荣一起回国。”
虽有不舍,为了让这些书信发挥更大的价值,黄穗雨决定将这些侨批物件捐给市档案馆,让书信中的拳拳之心和赤子情怀为更多人所知所感。
诗山镇山一村党支部副书记黄穗雨:“我觉得这些书信都是非常正能量的、励志的,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激励的作用,所以我一直保存着让档案馆收藏保管,可以警示青年努力奋斗、拼搏,为祖国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在黄穗雨捐赠完侨批后,山一村村委会主任黄国明也将家中收藏的几十件侨批捐赠给南安市档案馆。这些侨批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其祖父从印尼所寄,信中既有家长里短的倾诉,也有家国情怀的感叹,而汇款单金额大小不一,不仅有给家中亲人的,还有捐给家乡公益事业的。
诗山镇山一村村委会主任黄国明:“刚开始祖父去印尼打工,后来开始做布行生意。他很勤俭也很善良,当生意开始有起色后,只要是有特别困难没钱寄回家的侨亲,他都会拿一些钱给他们。档案馆他们有专门的管理、保护,不容易发霉发旧坏掉,这些信件放在家里,没人会了解它的价值。通过这个渠道展示出来,不仅可以体现华侨前辈艰苦创业,爱国爱乡,奉献的精神,还能够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当天,共征集侨批120封、侨汇领取单85张、老护照2本、华侨老照片5张及侨汇券若干。
据了解,为提高侨批档案征集效率,南安市档案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覆盖、精准高效的优势,在市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开设了“档案征集”场景运用模块。目前,已有7个乡镇通过网格E通App上报9条线索信息,涉及档案数量136件。
南安市档案馆馆长陈晓鹏:“我们全市有3000多个网格员,分布在乡镇乡村各个角落。网格员走访家家户户时,发现有侨批就会上传到网格APP,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哪些乡镇、村、家庭里面有侨批,就可以线下进行征集。对于自愿捐赠侨批,我们会颁发捐赠证书以及给予适当的奖励,在这里我们也呼吁群众家里有侨批的家庭多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捐赠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