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泉州市德化县春美乡千亩黄花菜基地,金灿灿的花海随风摇曳,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碌采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承载着800年种植历史的“母亲花”,如今在党建引领“跨村联建”新模式催化下,德化黄花菜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特质农品名录,2024年黄花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万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组织联建强堡垒 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以前啊,各村各干各的,技术好坏全看天,销路有无全凭运,最怕黄花菜开了却烂在地里。”梁春村党支部书记苏宏亮回忆起黄花菜产业曾经面临规模小、风险高、收益不稳定的困境。
2021年,春美乡以党建为引领,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壁垒,牵头成立黄花菜产业联合党委,将6个核心种植村及合作社的党支部拧成一股绳,通过“月碰头、季调度、年总结”常态化机制,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难题共解。
联建的“化学反应”迅速显现。去年古春村采收季突遇劳力短缺,联合党委迅速调配联建村劳力10余人火速支援,仅用3天抢收完50亩黄花菜,挽回经济损失2万元。当得知邻近大田县张墘村数百斤优质干黄花菜滞销时,联建村党组织迅速发起“以购代帮”行动,短短几天便清空库存,解了兄弟村的燃眉之急。联合党委书记张秋菊形象地说:“联建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让产业链上的每个‘齿轮’都精准咬合,产生‘1+1>2’的倍增效应。”
如今,联建村共享技术、渠道和品牌,黄花菜优质率提升20%,依托联合议价和品牌溢价,价格较农户散卖平均高出10%,村民增收实实在在。
图为村民采收黄花菜
人才联育增动能 变“传统种植”为“科技兴产”
产业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春美乡党委创新构建全链条人才体系,为黄花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引才”方面,联合党委对接省农科院团队,改良研发抗病新品种,亩产提高5%。实施“雁归计划”吸引8名乡村能人返乡,其中党员企业家苏军辉投资550万元开发5款新产品,实现附加值翻番。在“育才”方面,建成乡村振兴职业培训学校,创新“云课堂+田间课”模式,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培育86名技术骨干和12名电商达人,实现“一户一技术明白人”。在“用才”方面,创新“人才+项目”联动机制,组建“跨村技术服务队”,开展联村技术指导30余次,成功解决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共性技术难题8项。同时,整合联建村资源建设“片区农特产品加工中心”,合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预计可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0%。
图为春美乡直播基地,主播在推介黄花菜农产品
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培养,春美乡以人才联育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品牌联创拓市场 变“土特产品”为“产业金名片”
在“母亲花”文化旅游活动现场,融合德化白瓷的“瓷语萱华”礼盒成为爆款;农优展销中心里,“黄花菜+”系列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品牌联创已成为联建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
近年来,春美乡连续举办5届“母亲花”文化旅游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万人次,极大提升了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开发观赏型黄花菜、定制花盆等衍生产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跨村联建,不仅联出了规模效益,更联出了品牌价值。让深山的‘小黄花’闯出大市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底气更足了!”春美乡党委书记林志威深有感触。
图为“母亲花”文化旅游现场签订联建协议
从“各自为战”到“全域联动”,春美乡以党建共建凝聚合力,用“一枝花”撬动“全域兴”。如今,联建村正携手绘制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让每一朵黄花都成为共富的见证,让每一名村民都成为发展的主角。(陈文彬 曾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