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户外工作者、白领、青少年等出现“夏季情感障碍”现象
■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和规律生活,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
小暑过后,气温一路攀升,不少市民被烦躁情绪困扰,更有甚者因严重“情绪中暑”前往医院就诊。昨日,记者走访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弘爱医院等医院门诊了解到,青少年、户外工作者、办公室白领等群体“情绪中暑”现象突出。专家解释,高温易导致人体生理失衡、阴阳失调,这正是“情绪中暑”的诱因,而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暑假期间沉迷游戏 少年脾气频繁爆发
7月10日,14岁的初中生小宇(化名)再次因小事与家人爆发冲突。暑假以来,他整日沉迷于手机游戏,常常昼夜颠倒,深夜鏖战至次日凌晨,午后才起床,日均屏幕使用时间超过10个小时。前两天,妈妈催他起来吃午饭,小宇突然暴怒,摔砸书本,吼叫不止,这已是他这个暑假第5次出现这样的激烈行为。“之前他的性格是有些急躁,但不至于如此暴躁。”小宇父母在就诊时说。
“持续高温下,因‘情绪中暑’前来就诊的市民明显增加。”市仙岳医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主任苏志斌介绍,尤其本来就有焦虑和失眠的人,症状更有所加重。发病群体在青少年、户外工作者、压力大的白领中多有分布。
在苏志斌近期的接诊案例中,小宇的情况具有代表性。自放假后,他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游戏打乱。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频繁催促他调整作息、完成作业,可每次沟通几乎都以小宇的情绪爆发告终。耐心询问下,苏志斌发现,小宇的情绪爆发多发生在每日12时至16时,也就是气温较高、日照较长的时段,而在清晨或傍晚气温下降后,他的暴躁程度会明显减弱。
高温天长时间开车 的哥患上中度抑郁
40岁的出租车司机老周(化名)也是“情绪中暑”的受害者。7月8日下午,他连续发生两起轻微追尾事故,下车时浑身大汗,双手止不住地发抖,心脏阵阵发紧,手脚却冰凉得吓人。
“最近这段时间他脾气变得特别暴躁。”老周妻子说,老周每天在密闭驾驶舱里待12个小时以上,天气越热越烦躁。检查后,老周排除了心脏器质性病变,但心理评估结果显示,他已处于中度抑郁状态。“长期暴露在35℃以上的驾驶舱高温环境中,会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情绪认知失调,表现为易怒、判断力下降等。”苏志斌说,高温环境进一步加剧这些症状,使得情绪问题愈发明显。
中西医专家解析原因 “情绪中暑”属于人体失衡
苏志斌表示,夏季高温下“情绪中暑”现象也称为“夏季情感障碍”,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生理调节与心理适应能力失衡的综合表现。
从西医角度来说,主要体现在生理与环境的交互失衡。在长时间高温下,人体下丘脑功能受到干扰,会导致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引发情绪波动、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同时,高温会让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钾、钙等电解质流失,影响神经信号传导,加剧疲劳感和烦躁情绪。心血管为散热加速运转,出现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进一步放大了身心不适感。而昼长夜短的特点,也会造成褪黑素分泌减少,导致入睡困难、浅眠早醒。再叠加空调噪音、蚊虫叮咬等环境因素进一步降低睡眠质量,形成“失眠—情绪恶化”的恶性循环。
从中医角度来说,主要表现为暑邪耗气伤阴,阴阳失调。厦门弘爱医院中医科主任尤德明解读说,夏季暑气当令,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高温天气下,人体易受暑邪侵袭,暑热内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出现情绪烦躁、易怒等表现。同时,暑邪还易夹湿,湿邪困脾,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也会加重情绪异常。
【医生提醒】
科学规律生活 应对“情绪中暑”
针对“情绪中暑”,中西医专家均表示,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和规律睡眠节律。青少年群体要减少在屏幕前的时间,最好压缩至2小时内。饮食方面,可增加苦瓜、绿豆等清凉解暑食材,辅以适当运动和放松训练来调节情志,也可予以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进行治疗。
苏志斌表示,夏季的“情绪中暑”实为身心对极端环境的应激反应。通过科学补水、子时前入睡、午后小憩等“微习惯”,完全可以在酷暑中维持身心的清凉稳态。若症状持续,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实习生 郭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