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当前,泉州南安市各地已进入春耕备耕时期。
近日,在南安市官桥镇大伟家庭农场的一敞篷里,一台近3米长的机器边上,堆放着不少育秧基质、育秧盘和提前泡好的种子,数名工人正忙碌着。
原来,趁着天气放晴,农户们正忙着早稻的育秧工作。然而,与传统育秧不同的是,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机械化水稻育秧。可以看到,在机械精准快速的操作下,一个个放上传输带的育秧盘,相继完成了装土、配水、撒种等工序,随后,农户们将已撒上水稻种子的秧盘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没几分钟便垒起了数十盘。
“这里要准备1800多个育秧盘,今天就可以做好。” 负责机械化育秧操作的是南安市利合群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据他介绍,机械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效率相比人工育秧翻上好几倍,不但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工投入,还能提高水稻产量。 “如果是采用人工方式育秧,七八名工人要花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推行机械化育秧,是利合群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前及今后的一项主要工作。 “每年机插都是短板,成本高,服务对象少,没什么人做。”该合作社工作人员说,大多数农户的思维模式比较固定,不想尝试新技术,他们现在就是试着去做推广,让农户打开思想,让他们知道机械化育插秧的可行性。“我们之前已经在英都镇帮忙育秧过了,接下来还有洪梅镇、康美镇等一些农户需要帮忙。”
不仅是利合群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打造春耕生产新高地,南安市鼓励发展更多像利合群这样的这类合作社,并积极走出去,开展多样化经营,服务更多农户。
“育插秧对南安甚至全省都是一个短板,我们鼓励推动春耕春种机械化、高效化、优质化。”泉州南安市农机站工作人员表示,为提高春耕生产效率,该市以春耕生产良种储备、农业技术应用为抓手,指导科技创新联盟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项目研究,深入果林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全方位解决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难题,助力春耕生产。
此外,南安市还鼓励和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轮种,提高农业产量。这次利合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就是一次积极尝试。据了解,今年是南安市利合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发展农业种植。
“这是第一次种水稻,争取能亩产700公斤。”陈仕瑜说,以前大伟家庭农场只种植番薯,但产量不佳。在南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决定开始尝试种植水稻。
“水稻、番薯轮种,可以改善土质、减少虫害,提升番薯的产量。”大伟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仕瑜表示,农场共有180亩,这一次打算种植120亩水稻。(通讯员 柯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