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眉村里还有一块“贡元”牌匾
教育影响
推崇国学教育
一个村里三十多人从教
在清华楼前,有一尊孔子石雕像。每年的新生都要在此拜孔子、点朱砂,沿袭国学传统。
眉山中心小学校本部负责人魏长杰介绍,清华楼建起后,对学校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勤奋学习。而近年来,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中主推国学教育,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还自编教材推行楹联文化教育。
大眉村村民魏瑞彬介绍,大眉村以魏姓为主,宗族历史已有600多年,在村里的魏氏宗祠里,还悬挂着“贡元”“恩元”两副匾额,分别记载着在光绪丁未二月魏翔凤为新科贡生,清宣统二年魏鹏飞考研恩员第一名。
据村委会统计,目前在这个人口仅2000多人的大眉村里,有30多人从事教学工作,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岗位上。
清华楼里走出多位学霸
这个偏僻乡镇
十多年来10人考上清华北大
记者从眉山乡政府了解到,眉山乡总人口仅2.4万多人,目前有三分之二人口在外务工,但就是在这个乡里,从2000年第一个学子步入清华大学起,先后共有10名学子分别考上清华和北大。最近的是2016年陈宏崟考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而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曾在眉山中心小学就读。就人口比例来看,这样的学霸“输出”比例,在南安各乡镇都居于首位。
眉山乡政府宣委黄宝佳表示,近年来,在乡贤华侨的大力支持下,乡政府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通过开展校安工程,眉山中心小学的教室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在乡贤和政府的支持下,学校40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也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前可以完成篮球场、人工草足球场和塑胶跑道的铺设。
学霸人物
人物一 魏岳腾 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
“清华楼”激励自己做好事做好人
作为大眉村乃至眉山乡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魏岳腾的名字至今都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2004年他在清华大学免试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而他的妻子,也毕业于清华大学。如今,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他,在北京一家外企从事材料分析测试工作。
虽然常年在北京学习生活,但每年回到眉山乡,魏岳腾都对家乡的变化感到惊喜与自豪。
走过全国多地的魏岳腾,觉得眉山乡虽然地处偏僻,但文化氛围浓厚,村民也有着开放的思维方式,人情味浓。他认为这些都与乡里自古流传的文化传统和多年来重视教育分不开。
“虽然现在在乡里就读的多是留守儿童,但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教育用心不比城里孩子差。”魏岳腾说,清华楼给一届届学子们隐形的激励,鞭策他做好每一件事情,并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不一定要衣锦还乡,但力求做好自己,感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