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二
魏凡 2013年泉州文科总分 第一名 考入清华大学
“看到清华楼,就知道到家了”
魏凡是2013年泉州文科总分第一名,很多人知道她是泉州五中的毕业生,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女学霸是从眉山中心小学走出来的一名乡村女孩。
现在的魏凡在清华大学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她记得,刚读小学的时候,她就问过父母:清华楼为何不叫北大楼?那时父母打趣地说:因为咱们这第一个考上的是清华,那你以后就去考北大吧。
虽是玩笑话,但在年幼的魏凡内心里,对这两所高等学府已有了一丝渴望。
“学校读书氛围很好,大家都很努力上进。”魏凡说,学校不仅抓学科教育,也为学生做国学熏陶,这对自己后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魏凡说,清华楼像是眉山乡的一个地标,让眉山学子心中树立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人物三
叶林发 2015年考入北京大学
清华楼传递的人文教育让自己爱上学习
叶林发现在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信息科学系一名大三的学生,方向是密码学和信息安全。
叶林发是眉山乡天山村人,到上小学四年级时才转入眉山中心小学就读,而此前的几年里,他都跟着在外务工的父母四处奔走,小学前几年换了多所学校。不稳定的状态使他没办法专注投入学习,“爱玩的心更多一点”。
刚走进眉山小学,看到清华楼时,“觉得这栋楼古朴又雄伟”。叶林发被这栋楼深深吸引。而在听了清华楼背后的故事后,油然而生的一份憧憬让他觉得,清华和北大,只要努力,离他并不遥远。
叶林发从小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看科普类的书籍,而在学校图书室里,叶林发汲取了许多课外知识,让他感受到能够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很有意思。在学校里,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学校不一般的人文教育,这给予了他更多学习的动力。
形成好的学习品质是受益终生的。初中和高中时,叶林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大学,他明显感受到了与同学学业上的差距,但因为有从小学到的品质,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不断缩小这些差距,体验“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的乐趣。
泉州市区也曾有 “清华楼”“北大楼”
1.“北大楼”走出量子技术科学家
市区新华路象峰巷有一栋宿舍楼,被称作“北大楼”。自上世纪90年代后,这里先后出了三个北大学生,分别是:施尧耘、罗攀和王雅雯,还有一清华学子陈垠。其中,施尧耘现为阿里云量子技术首席科学家。去年,泉州市文科第一名苏雨蓝小时候也曾在这里居住过。
住在这里的人曾都是泉州晚报社的同事,这栋楼也被称为“记者楼”。除了以上清华北大学子,楼里报社同事的孩子还有考上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学府,而这里还出了三个博士生。
2.丰泽新村“清华楼”
市区丰泽新村20栋曾被称为“风水宝地”,许多家长都喜欢去取经,因为前后几年时间里,从这六层楼房走出了4个清华学生:张啸、尤峰崎、林辰、陈宋洁。(记者 许奕梅 王盼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