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栏目刊发文章《“内衣小镇”织出500亿元“里子产业”》,将东南沿海小镇深沪的内衣产业推向全国视野。报道中提及,晋江市深沪镇集聚了大大小小500多家内衣企业及配套厂商,年产值超500亿元。生产的内衣占了全球产量的20%,平均每天有超过1000万件内衣制品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
作为传统渔业镇,深沪镇如何实现从“靠海吃海”到“一条短裤走天下”的转变?本期报道带您走进“中国内衣名镇”,探寻深沪镇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实践,完成一场传统产业的华丽蜕变。
嘉利公司产品展厅
拓市场 闯新路 从传统路径到多元布局
在深沪,有这样一句形容产业的俗语:“一条鱼、一颗水丸、一件短裤、一条拉链。”
鱼和水丸是“靠海吃海”的渔业,短裤就是深沪镇的内衣产业。
深沪镇的内衣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深沪旅港侨亲回乡开了第一家内衣加工厂。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内衣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深沪“冒”了出来。
这个时期,深沪通过洋行接订单,再放单给家庭作坊加工,早期外贸型的内衣企业雏形由此诞生。
1996年,深沪内衣企业第一次走进广交会,开始自主接单,欧洲和美洲的订单开始进入深沪内衣企业,并逐年增加。随着订单量的增大,深沪内衣企业开始规模化发展。2000年左右,纱线织造、面料印染、辅料生产、包装等内衣产业配套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2004年,深沪镇内衣企业产业链已基本完善。这一年,深沪镇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内衣名镇”称号,进一步推动深沪内衣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深沪镇内衣产业的集聚效应早已闻名业界。在不足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超500家内衣生产企业及配套厂商,形成了从纱线织造、面料印染、辅料生产成衣制造到包装的完整产业链。
“有一次,一个外国客商来洽谈,第二天他要走的时候,我们就把样品打版出来让他带走。”黄河服装织造公司负责人黄荣河说,从工厂出发到任意一道工序的配套企业,大概只需要10分钟。
完善的产业链大大提高了深沪内衣的效益,也成为外国客商青睐深沪内衣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条短裤走天下”是深沪“外贸型”内衣产业的生动写照,但也在国际贸易变局中“首当其冲”。
面对挑战,深沪镇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市场多元化战略,打出了一套精准的“组合拳”。
4月份,深沪镇—泰国泉州晋江联合总会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活动举行。活动中,深沪商会、深沪小吃公会与泰国泉州晋江联合总会结对共建并签署意向合作协议,双方互赠纪念品。
今后,深沪商会、深沪小吃公会将与泰国泉州晋江联合总会相互提供经贸、文化信息资源,投资、商务、旅游项目资源,积极促成合作意向。
5月初,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举行。深沪镇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组织超40家深沪内衣企业组团参展,携带精心准备的产品,全力开拓新兴市场。其中,长泰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更是与印度客商现场签下订单。
5月底,晋江深沪商会与陈埭商会举行产能对接活动,“中国内衣名镇”和“中国鞋都”签署战略合作和产能对接协议,共同推动两镇产业发展,开启产业融合新篇章。
日前,深沪镇组建十余人的招商考察团赴深圳、广州、中山、珠海等地开展考察招商活动。
此次考察交流为深沪内衣产业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借力大湾区设计资源突破创新短板,依托跨境电商开拓全球市场,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活动中,深沪镇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签订共建协议;晋江市嘉利服装织造有限公司与陌上(深圳)供应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晋江市深沪商会与设界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接下来,深圳内衣行业协会计划组织20多家电商、采购商到深沪开展产能对接活动。
一场场活动的接连开展,为深沪镇内衣企业“多条腿走路”搭建了更多平台。
深沪镇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紧抓晋江市“晋品出海”政策契机,开拓欧洲、南美洲、东南亚市场,并依托希音等跨境电商平台及抖音等电商平台,寻求更多元的生产合作模式,并逐步将“外销”转“内销”,推动深沪镇内衣产业转型升级。
强创新立潮头数智赋能与绿色转型的双轮驱动
长泰服装生产车间
走进长泰服装织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泰服装”)打造的全省首家内衣5G智慧工厂,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一台台自动化设备忙碌运转,通过墙上的5G智能看板,可以清晰地看到产量、订单信息、机台信息等情况。
长泰服装成立于1998年,专注于内衣、内裤、T恤、背心等产品的生产。
数字化改造让长泰服装以数智技术释放新质生产力,并力创数智化转型标杆企业,实现从一根纱线到一件内衣成品的实时状态透明化。
传统制造业在数智转型的同时,更要注重向“新”向“绿”发展。
来到通亿(泉州)轻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亿公司”),也许你会颠覆对传统染整企业的印象。这里没有刺鼻的化学气味,也看不见污水横流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的低噪声。这家位于深沪镇的纺织染整企业,正以科技与环保的双重突破,重新定义传统产业的发展边界。
“公司是2006年投产的,成立之初我们的定位就是要绿色、环保。”通亿公司总经理李振卓介绍,通亿在2007年就通过了OEKO-TEXR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认证,这是公司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一张“通行证”。
为了更好地向“新”向“绿”发展,通亿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设有技术部、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信息中心,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此外,通亿公司从源头开始把关,严格筛选绿色环保的原材料,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规范管理,同时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和环保投入。
据介绍,通亿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福建省科技型企业、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等荣誉称号。
长泰服装和通亿公司是深沪镇数改智转深入推进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4年,深沪镇策划生成13个数智转型项目,总投资超18亿元,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完成2.66亿元,并推动泉州师范学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黎明职业大学等校企合作项目落地。
今年上半年,深沪镇再新增2家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累计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7家。
深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围绕“数智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方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可持续化迈进。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力争将深沪镇打造成为内衣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制造的标杆示范区,进一步提升“中国内衣名镇”的科技含量、创新含量,为深沪镇内衣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底气,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延链条谱新章从“内衣单一支柱”到“纺织多元矩阵”
万兴隆公司展厅
走进深沪镇沃伦服饰智能化车间,53台自动织袜机24小时运转着,这套智能化设备不仅可以自动排单,机台实时情况还能在车间的大屏幕上一览无余。
在深沪镇黄河服装织造公司的展厅,货架上不仅有传统的内裤,还有设计时尚的瑜伽服和泳装。
内衣产业的成功,为深沪镇延伸产业链提供了底气,这种多品类经营模式正在深沪镇形成潮流。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作为运动及户外功能性产品创新研发企业,万兴隆带来了一系列功能户外及环保产品,吸引新老客户关注。“效果非常好,人流量大,主动上门交流的客户很多。”万兴隆面料设计师吴志辉说。
展会上,万兴隆推出的骄阳防晒系列产品成为一大亮点。该系列产品以360°夏季冰壳、冰芯纱及云朵纱为主,带来卓越的防晒性能和舒适的穿着体验,重新定义了夏日防晒的标准。骄阳防晒系列产品采用先进的原纱防晒技术,其防晒指数UPF值高达100+。
2024年,CCTV-13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入伏之后”走进万兴隆车间,聚焦防晒服原料。
“夏日经济”让防晒服面料订单不断,康雅鞋服有限公司则将目光瞄准“冰雪市场”。
康雅鞋服旗下品牌菲比小象自主研发设计的滑雪羽绒服备受消费者青睐。继北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热度不减,康雅滑雪羽绒服订单持续火爆;2024年冬季,广西“小砂糖橘”在哈尔滨旅游的视频火了,“小砂糖橘”身穿的滑雪羽绒服正是菲比小象。
“单一品类风险大,多元化才能抗波动。”一企业负责人表示,产业链的延伸为内衣产业本身注入新活力,也将推动产业生态的优化,让纺织产业“多点开花、多点结果”。
优服务抓项目“四专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4年以来,深沪镇重点推进“深情守沪四专服务”特色营商环境品牌,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四专”服务是深沪镇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民营企业推出的一项举措,即“服务企业有专员”“对接联系有专题”“推动工作有专班”“解决问题有专组”,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围绕该行动,深沪镇深化“百名干部进百企”工作,及时收集企业诉求及建议,每周召开专题研讨会,及时帮助企业破解难题,今年来累计召开25次;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遇到问题时,深沪镇及时召开专题会,并通过参加广交会、上海面料展等展会,与陈埭镇商会开展产能对接活动,组织考察团赴大湾区考察交流等方式,帮助企业搭建平台、拓展市场。同时,深沪镇与镇商会联合设立深沪内衣线上线下“选品中心”,已经完成设计、搬迁、腾空拆除等工作,下一步将进行施工布展。
此外,深沪镇联合国土所、规建办、企业办等职能部门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协助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及政策申报,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超70宗;成立相关指导小组,着力破解项目建设用地、融资、劳动力等难题。其中,针对金田开发区用水问题,镇主要领导积极协调,从龙湖自来水厂新敷设一条专门管线,有效解决用水难、用气难问题,全力做强营商惠企“服务力”。
“四专”服务的成效直接体现在经济数据上。今年上半年,深沪镇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24%,其中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91%。
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同样离不开重点项目的有力支撑。深沪镇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重大工程,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嘉维项目建设现场
六源年增产2500万米高档织物面料技改项目将建设高档织物面料精品生产车间,引进节能型设备及配套设施,当前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金耐斯年产内衣裤2000万件项目已竣工投产,并与第三方开展数字化改造布局;嘉维年产内衣8000万件项目正火热施工中……
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和逐步落地,不仅为深沪镇内衣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进一步巩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企业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满足市场对高端化、功能化纺织品的需求。同时,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制造再到数字化服务,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此外,随着新厂房、研发中心等配套设施的建成投用,将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会聚于此,为深沪镇打造现代化纺织产业集群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传统产业的新生密码,从拓市场的勇闯新路到强创新的科技赋能,从延链条的多元突破到优服务的精准助力,深沪镇内衣产业的突围之路,勾勒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深沪湾的海面上,500多家企业机器轰鸣、各个工地热火朝天——这不是简单的重复生产,而是一场关于创新、关于未来的产业新生。在这里,传统与创新碰撞、制造与创造融合,正书写“中国内衣名镇”的发展新篇。
(记者 施蓉蓉 秦越 通讯员 林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