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晋江市三创园的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星达鞋服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对刚量产的石墨烯高耐磨TPU材料进行性能测试。该产品在耐磨测试中转数达2万转,远超常规产品的200转。
“过去防色迁刻字膜技术被国外垄断,我们在价格谈判中非常被动。”星达副总经理曲东东坦言。如今通过石墨烯改性TPU材料研发,公司不仅打破垄断,成本还降低了20%以上。
创新技术攻坚在三创园这个创新大生态、平台中,得以快速产业化。联合实验室的石墨烯改性TPU防色迁复合膜材料成功推动星达赢得了国内龙头企业的新增订单,而对于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而言,又一项基础研发技术以“点石成金”的效果激活了产业。
不止石墨烯,更多的创新正在三创园生发。这里是传统制造业大市晋江的创新心脏,也是科创、科研、科贸、科技、科教五大核心功能聚合裂变的试验场。
从实验室到市场首发,全链条孵化生态圈在晋江三创园内高效运转,为晋江孕育出“首发即领先”的创新经济。
科创平台+科技赋能构建创新策源地
作为传承发展“晋江经验”的创新实践载体,三创园科技孵化基地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三级目标定位,构建起独特的创新生态。
园区入驻10多家“国字号”科创平台,形成全方位、全链条、保姆式科创服务体系。
目前,三创园累计引进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华为工业互联网云孵化中心、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晋江研究院等10多家“国字号”科创平台,覆盖鞋服、集成电路、食品、大健康等核心产业。
中试是指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是科技创新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科技成果能否真正投入市场。
中关村硬创空间(晋江)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北斗七星”一站式硬科技服务系统,成为创新企业的加速器。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实验室已与园区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协助硬件开发、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和结构设计、样机试制、检验检测、中小批量试产及产业化。
在该中试基地,记者看到某企业开发的一款智能早教产品已经成形。“我们能够提供全链条中试服务,这款最新研发的产品通过我们的中试,加速了开发落地,同时降低了企业成本。”
三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平台与企业联合实施产学研项目超千项,助力超千家企业技术升级,成为企业外部的创新‘发动机’‘增速器’。”其中,华为(晋江)工业互联网云孵化中心赋能40多家本地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推动纺织、鞋服产业智能化转型。
在三创园入口处,几根看似普通的路灯杆隐藏着智慧玄机。作为泉州市首个5G智慧路灯与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应用示范项目,这些灯杆集成了监控摄像头、5G微基站、LED信息屏等设备。
睿泽恒创负责人介绍:“智慧灯杆具有多杆合一、联网通信、供电、分布广等特点,与牧月科技车路协同系统配合,形成完整的多功能智慧灯杆、车路协同系统。”
园区内,鸿智汇公司研发的智能无人叉车正在演示作业。“我们是行业内首家通过3D激光雷达实现叉车无人化升级的企业,两小时内就能完成部署。”该公司技术总监吴家锋说,该叉车能自主规划任务、躲避障碍,准确率达100%。
中芯维创开发的AI应用工具则展示了文案策划、AI绘画等功能。公司负责人陈建南表示:“我们致力于用AI为企业赋能,提高效率,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
科研攻坚+科贸链接突破产业瓶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关键靠创新。
企业“出题”,科研院所“领题”,联合“答题”,最终在生产线上“验题”的创新路径,正在被越来越多企业所熟用。
自动纠错的AI、可以“调控温度”的装备、让食品保鲜的薄膜……在晋江“科技赶集日”活动上,科技旋风迎面扑来。科研人员化身“科技摊主”,将前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带到众多企业面前。
这是晋江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每月两度在晋江上演。晋江希望借此活动,为企业提供在家门口接触最新技术的机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
在晋江三创园创客大街路演大厅内,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董晓莉手持一盒新型天然脂肪替代品,向盼盼、亲亲等30多家食品企业代表讲解技术原理。展厅另一侧,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的稀土基抗菌薄膜样品前围满了寻求保鲜技术的企业代表。
“专家学者提到的小批量多品类生产排单问题、紫外阻隔薄膜抗菌薄膜的应用情况,这些都是目前生产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会上分享的一些新技术或许和我们企业有合作空间,双方可以进一步探讨。”亲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分部经理蔡佳境表示,这样的推介会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窗口,企业面临的一些技术难题的“解决之道”可能就在“家门口”。
三创园搭建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企业带着问题来,专家带着方案来,这是最高效的产学研对接。”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研究员陈豪道出这一创新平台的精髓。当技术需求与科研供给在同一物理空间碰撞,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壁垒被打破。
陈豪说,近年来,该所聚焦企业所面临的如工业物流等共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政府部门搭建的平台,和更多的企业进行对接,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带到市场。”
如今,这个在三创园展开的“科技赶集日”活动,每月10日、20日准时开市,已逐渐成为晋江科技成果转化的标志性场景。
石墨烯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圭纳说,“我们将石墨烯技术与晋江优势产业结合,提升了产品的耐折度和弹性,降低了重量,满足专业竞技碳板跑鞋、篮球鞋的轻量化需求。”
这种科研攻坚模式正在园区内裂变。致慧医疗则研发出新型CTC癌细胞检测试剂盒,突破传统检测技术高成本、低灵敏度的瓶颈;有零有食推出的新型冻干水果,成功开辟国内冻干零食的大健康赛道,领跑单品类……
科教融合+创新激励升维全链条生态
高层次人才协作模式成为攻克技术难关的关键力量。
目前,园区已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合作。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我们的固态钠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80Wh/kg,可支持无人机续航提升40%。”在第四十四期“创客街·创智汇”路演现场,兆钠新能源创始人面对评审专家抛出关键数据。同一舞台,烁垚新能源的生物质能源管理系统与AI大模型智能客服系统同场竞技,5个来自新能源、信息技术领域的项目争夺园区入场券。
晋江世纪大道旁,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人们正在为科研楼安装玻璃幕墙。“年底交付使用后,这里将成为晋江首个‘双一流’高校校区。”科创新区项目建设指挥部智能制造学院建设办主任施纯玺介绍。
街区式创新创业特色街区,打造吸引人才的“凤凰巢”。数据显示,园区已集聚高精尖人才、团队,累计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2290人,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省“百人计划”12人,博士358人、硕士549人,入驻企业拥有开发专利近千项,在园留学生企业(项目)10家,具有留学背景人才15人。
日前,福建省数据管理局公示2025年度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企业征集遴选结果,晋江市7家企业获“瞪羚企业”称号,其中,晋江三创园园区企业6家入选,占比85.7%,占泉州26.1%,继续在全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方面领跑。
作为园区培育的重点企业之一,福建悦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核辐射安全防护设备与监测产品的科技企业,集研发、设计、生产、安装及售后服务为一体,致力于为核医学科提供全面、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并为需求科室定制个性化的智慧核医学解决方案。
“园区创新创业氛围很好,我们在这里能够专心研发创新,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悦安总经理黄文献告诉记者,入驻园区以来,公司不断突破,取得了多个荣誉。
“你们用的一些WiFi相关产品可能就有我们的技术研发。”晋江三伍微电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WiFi6/7FEM是公司的主力产品,与多个品牌客户合作。公司已累计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项;目前在申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晋江三创园推动升级“在孵企业培育奖励办法”,以多维考核、发放快补等奖励措施、方法,激发创新热情和活力,加速专精特新“小巨人”、规上企业、瞪羚企业等的培育效率。
三创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创新模式,激活更多创新因子,晋江三创园正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引擎,升级“平台+人才+资本+服务”全链条科创生态圈。
当优势制造名城向科创高地转型,晋江三创园五大核心功能——科创、科研、科贸、科技、科教在今年迎来全面升级。从“科技赶集”到“创智汇”路演,从冻干水果到癌症早筛,核医疗、石墨烯、AI……一幅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图正在展开。
(记者柯国笠陈巧玲董严军实习生苏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