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五:晕轮化——创造会带来破坏性后果吗?
对创造性的理解不能只看到其灿烂的一面,也应注意到它晕轮之下的另一面。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默认和关注创造性的积极含义。然而近期研究表明,创造性可用于或好或坏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它存在阴暗面,甚至表现为只考虑一己私利,蓄意伤害他人(或社会)的恶意创造力。
有研究指出,创造性可能会导致创造者在道德标准尺度方面的放松,它会引发不诚信的行为;再如,创造性与攻击性、破坏性也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从破坏市场秩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到“人造鸡蛋”“地沟油油条”“毒豆芽”等损害人民健康的产品,甚至是网络上出现的针对社会权威的各种妙语连珠的“吐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意味着“打破常规”。这里的“规”如果是陈规陋习,那么创造性就显得恰到好处;但如果是已经稳定形成的道德规则遭到破坏,则可能带来负面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