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发展不要跟着普通本科“乱跑”
高职院校的教学受到学生的肯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一种肯定,更应成为鞭策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力量。
《报告》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对于母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均为84%;本科毕业生对于母校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为86%,然而高职毕业生对此的满意度仅为84%;对于是否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就读的比例,本科毕业生为68%,而高职毕业生仅为64%。
郭娇表示,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报告》显示,49%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这是母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本科为46%。其次是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满意度急需提高,以电子信息大类为例,核心课程满意度在高职各专业大类里最低,仅为65%,不仅低于高职总体水平(74%),也低于本科的工学(70%)”。
对此郭娇认为,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未来高职院校发展也应坚持“特色”这两个字。
姜大源也表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决不能放弃自己的特点,“不要跟着普通本科乱跑”。“坚持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指不忘初心,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高职院校是需求导向的,不是升学导向的。”
“所以职业教育要坚持三条:第一,职业教育必须要走出去,为国家大战略服务;第二,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三,职业教育要起到精准扶贫的功能,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扶贫方式。”姜大源说。
姜大源认为,每种教育模式都有自己培育的目标,不能混为一谈。“高职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大国工匠。一个人可以15岁当博士,但是一个15岁的人绝对当不了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在坚持特色的同时,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也应有前瞻性。
陈宇表示,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快,产业升级也非常快,产业结构正在变化,工厂里的生产技术在升级,生产在迅速数字化、程序化、智慧化。在这种变化中,企业对工人的要求已经不限于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工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更加灵活,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创新精神。
“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要追踪技术革新和科技发展,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掌握更新的技术,保持他们的优势。”陈宇说。(记者叶雨婷 实习生 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