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上高职和上本科的期待不同
近年来,“大学无用论”和高职院校日渐上升的“人气”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职业院校校长因此认为,自己凭借教学内容就可以“碾压”本科院校,这一数据的出现更是让高职院校有了“骄傲”的资本。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理事长李志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定位不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两者的期待也不同。
李志宏表示,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于大学的期望值会高一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是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是他们入学的主要目的,人的期望值不同,满意度也就不一样。
“越是低层次的学校,老师们就越全身心投入教学。而在高层次的大学里,老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学上,而在搞科研上,然而,学生期待有更多优秀的教授、院士直接授课,但是他们没有精力的时候,学生的满意程度就有了落差。”李志宏说。
李志宏表示,高职高专院校更专注教学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如今高职高专的生源越来越少,所以学校更会认真对待每个学生,防止学生退学。高职也需要借此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会更用心地对待教学任务。当然,高职的文化氛围不如老牌大学,老牌大学可能成材率更高”。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对于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调查中一项“2016届毕业生与任课教师课下交流程度”的结果显示,2016届有52%的毕业生与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至少一次”课下交流,其中本科毕业生有23%与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课下交流,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34%)。
对此,陈宇表示,这是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高职高专不仅要教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教实际操作和工作本领,这不是讲一堂课就完了,还需要反复地练习,需要老师‘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交流多一些也是很正常。但是,如今师生交流不够确实是本科院校的一个缺点”。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姜大源也认为,高职学生对课程满意是当然的,也是因为高职学生的课程是工学结合,本科生则离工作实践较远。
姜大源表示,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等方面和本科院校相比有优势。“本科院校的学生从高考200分到600分都有,但是差几百分的学生用的课程体系和教材都是一样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课程是‘躬行’的,不是‘纸上’的,这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