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简介
龙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著名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是根植并成长于红土地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
龙岩学院
学校面向23个省(市、区)招收本科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全日制在校生11781人;现有教职工768人,专任教师564人,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5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系)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有36个本科专业,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学校占地面积869.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8.72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235万元,配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多种类的活动场所;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140余万册、纸质图书80余万册、纸质报刊1600余种,拥有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市教学名师25人,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学校建立158个实习实训基地,设有客家文化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动物医学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等16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学术机构;升本以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63项;获各级政府奖多项,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多位教师获得龙岩市科学技术奖和闽西文化奖。
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良好,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三年,学校年度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被评为福建省本科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4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其中大多数校友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近几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经济开发区、企业等建立了校地、校产、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融入海西区域经济发展,为闽西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近三年来,为地方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技术骨干近2万人。
2006年,校党委被省委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7年,学校获准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至今,学校连续获得第十届、十一届省级文明学校,并在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二届省级文明学校初评中获得优异成绩;2009年,校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10年,我校荣获全省高校系统唯一的省级“绿化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在全省就业工作本科组中排名第二,被评为优秀;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平安单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6月,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坚持“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力争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个别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高校先进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闽粤赣边应用型多科性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摘自龙岩学院官网)
龙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著名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是根植并成长于红土地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2007年,学校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截止2013年9月26日,学校面向22个省(市、区)招收本专科学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全日制在校生11205人,其中本科生10110人。有12个二级学院(系)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35个本科专业,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校总体规划用地2761亩,占地面积105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94.49万元,配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多种类的活动场所;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近190余万册,纸质报刊2000多种,拥有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至2013年,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000余人,各类技术骨干1万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龙岩师范专科学校
龙岩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附设在龙岩师范学校,设中文、数学班,招生93人,学制1年。1959年8月,学校搬迁至龙岩县东肖镇。建有教学大楼1座、教工宿舍1座、学生宿舍2座以及膳厅、厨房等,基建总面积为5690平方米。1960年学校扩大招生,增物理、化学、俄语班,学生310人,学制2年,教职工60人。并办师资短训班,学员65人。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停止招生,办初中语文、数学教师进修班,学员 40人,教职工81人。1962年奉令停办,校舍移交给当时暂迁龙岩的厦门大学使用。
1975年,龙岩师范招大专(3年制)数学科1班,55人,1977年龙岩
师范附设龙岩地区师范大专班,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10个班,招生455人,其中,1978年所办物理大专班,附设在上杭一中,中文大专班设于松涛小学。1978年,师专筹备领导小组在凤凰隔筹建校舍,各大专班仍设在龙岩师范。1980年秋,龙岩师范大专班先后迁入新校舍。1983年 12月复名为龙岩师范专科学校,学制2年、3年并存。1984年增设政教、历史、生物、体育4个专业,共9个专业,22个班,学生535人,教职工209 人。1987年全校共设26班,学生992人。教职工283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45人,助教78人,工程师4人,主治医师1人。1993年龙岩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资源工业学校
1958年福建省煤矿技术学校创办,校址在龙岩市东肖镇。1962年停办。培养毕业生927人。1974年复办,定为福建省煤炭工业学校[3] ,2000年福建煤炭工业学校更名为福建资源工业学校[4-5] 。
合并建校
2002年福建资源工业学校、福建省煤矿技工学校、福建煤炭干部学校撤销,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龙岩学院。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9月26日,学校有教职工800余人,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0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3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0名;学校另聘有20多位知名大学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
校训
“厚于德”,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我们以此为校训首句,意在强调必须将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敏于学”,语出《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可有敏捷、敏锐之含义,即:行动敏捷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目光敏锐地遵循和运用规律、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我们以此为校训第二句,就是要求我们在大学中要刻苦地学习、审慎地思考、精细地辨析、坚定地实践,勤奋聪敏,知行合一。
校训中“厚于德”倡导的是学会做人、品优德高、和谐乐群;“敏于学”倡导的是学会做事、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其核心指向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这既反映大学培养人的本质内涵,又体现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根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价值观和闽西客家民德归厚、崇文重学的优良传统,和谐工整,自成一体,有出处、有底蕴、有特色。
校标
校标外环标注中、英文校名,中文用红色毛体,寓意为闽西红土地上的第一座本科大学将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
“1958”指学院前身——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核心标志之创意源于东肖校区内两棵古榕树,整体寓意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干好似翻开的两本书,苍劲挺拔,象征着龙岩学院人坚忍刚毅,志存高远;树冠枝壮叶茂,四季常青,象征龙岩学院人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基座上镌刻校训“厚于德,敏于学”,寓意为欲达“树人”之目的,应以良好的品德和好学的精神为根基。整个校标大气灵动,充满活力,昭示着学校事业与时俱进,蓬勃发展,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