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效应要求主动关注学校安全相关的新闻舆论,评估社会舆情,预警高危风险。
所谓渗透效应,指的是2016年社会问题打破学校物理围墙的“边界”,社会风险通过多条路径向校园内渗透,因此出现学校安全风险新动态与新生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暴力和色情文化等多种社会风险向校园渗透。2016年,校园“不良网贷”是经济与金融风险向学校渗透的突出表现。贷款属于社会行为,不良贷款涉及借贷的金融风险与法律风险,当贷款借助互联网平台渗透到校园后,由于一些学生缺乏金融与法律知识,网络不良贷款平台不断冒出,由此产生校园“不良网贷”的风险。
互联网成为社会风险向校园渗透的主要渠道与形式。2016年,校园网络贷款致负面影响、校园网络游戏致负面影响、学生参与网络直播存隐患等风险与互联网直接有关,并有多起校园欺凌事件通过微信、QQ等渠道传播视频或图片至互联网而被曝光。
社会风险向学校的渗透、学校风险向社会的渗透,两者双向交互。“中关村二小”事件发酵后,新闻舆论与社会心态将矛盾和指责转移或扩大至“名校特权”“全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等社会问题,引发风险新动态;“准女大学生因学费被电信诈骗而离世”事件引发社会热议,随后“学生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深层次问题被广泛提出与讨论。
《学校安全:2016年新闻舆论分析与2017年风险防治建议》提出,在学校安全的“渗透效应”下,媒体的泛化模糊了校园与社会的边界,扩大了学校安全风险范畴,增加了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难度。这要求更新安全理念,主动评估与预警危害学校或学生安全的社会风险;同时积极开展风险联动,通过联动属地委办局和社会多主体,整改社会不良风气,消除社会风险隐患,全方位多领域保护学生的安全。
“连锁反应”是指风险升级与次生风险不断出现,造成危机的扩散与叠加。
再以“不良网贷”为例。2016年,校园“不良网贷”是学校安全的高危风险,“不良贷款”造成多方面的“连锁反应”:一是因为“不良网贷”,部分学生欠下大量债款,进而出现学生自杀逃避、父母卖房还贷等事件,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二是由“不良网贷”到“裸条借贷”,风险不断升级,事件不断恶化,造成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
《学校安全:2016年新闻舆论分析与2017年风险防治建议》提出,学校安全的“连锁反应”,致使多重危机的扩散与叠加,给学校安全的应急处置带来挑战。这要求在平时做好全面风险评估与高危风险整改,降低风险产生连锁的可能性;同时,及时、准确地预警危机,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全面、妥善地处置危机和善后事宜,提高学校应急处置决策的科学性。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