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兴荣新源传来好消息:公司年产2000吨的“复合磷酸铁钠(NFPP)正极材料”产线出货量稳步攀升,产品已供给国内多家新能源头部企业。这也标志着兴荣新源迈入产业化快车道。
在新能源赛场上,钠离子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长循环、高倍率、宽温域等特性,被视作继锂电池之后的又一“种子选手”。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NFPP因其结构稳定、循环寿命长、成本可控等特性,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推动钠电技术商业化落地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兴荣新源的产业化突破将助力厦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新能源产业生态体系,为建设“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注入新动能。
构筑先发技术优势
兴荣新源是国内较早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企业之一,技术团队由厦门大学黄令教授领衔。2022年,公司落户厦门火炬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园,聚焦于聚阴离子技术路线的研发与产业化。
从立项到实现产业化,兴荣新源历时近五年。“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试错,我们大概试了四五万组配方,只为提升材料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兴荣新源总经理刘鸿洋介绍说,研发团队通过材料配方的系统性改良、生产工艺的持续创新,以及整体工业设计的不断优化,实现了NFPP材料多项关键性能的突破。
在兴荣新源生产车间,研磨、干燥、烧结、粉碎等工序交由自动化设备完成。中控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实时调控设备参数,实现精细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材料体系和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兴荣新源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目前,公司已具备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多元化正极材料解决方案的能力,产品不仅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和启停电源,也在不间断电源(UPS)、电动两轮车等领域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
迈入产业化快车道
兴荣新源订单量的攀升,从侧面反映出钠离子电池市场的热度正持续升温。今年以来,行业进展频频:宁德时代发布钠新电池;中科海钠发布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突破和下游应用场景相继落地,钠离子电池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
“相较于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既耐高温,也扛得住低温’,可在-40℃至60℃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具备优异的宽温域性能,同时支持快充快放,安全性高。”刘鸿洋介绍说。此外,钠离子电池主要采用钠盐作为电极材料,钠资源储量丰富。
尽管目前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仍存在短板,但随着产业化进程加快,相关瓶颈正逐步被突破。“目前来看,钠离子电池将与锂电池形成互补关系,为新能源产业带来增量空间。”刘鸿洋表示,尤其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中,钠电具备显著优势,例如在电动二轮车市场,钠离子电池正加速替代传统铅酸电池。
展望未来,刘鸿洋预计,钠离子电池市场将在未来2-3年迎来产业爆发期。他表示,兴荣新源将在持续迭代技术、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加快推进年产2万吨NFPP正极材料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投产后可满足超过5GWh的钠离子电池装机需求。
(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