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过年充满期待:穿新衣、放鞭炮、收压岁钱……长大后,总念叨着“没有年味儿”,不知道是世界改变了,还是我们改变了。有人说,想过一个吃不胖的春节;有人说,想过一个没有手机的春节;有人说,想过一个全家团聚的春节……
长大后的我们想过一个怎样的春节呢?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我想过一个彼此真诚互动的春节
“再多的心意都存放在心里,只是送上简单的祝福……”微信好友数量近千的我一个假期要收到数十条这样千篇一律的“祝福”,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依托的形式不一而足。
近期刷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中言:“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移动互联的崛起提供了看似方便快捷的群发途径。但是复制粘贴的祝福却消磨了从前登门拜访拱手作揖互道祝福的年味儿。社交软件搭建的联络网既有亲友师长,也有晚辈同侪。群发的“一锅烩”,是不是显得不够尊重呢?
春节的仪式感在于新年伊始翘首以盼新生活的希冀。也许时空的间隔不允许我们登门拜访拱手作揖,但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亲友师长的诚意始终都是不变的。有人问“群发祝福语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有人答“有总比没有好”,但我却以为有诚意想送祝福的人总会有互动。
(浙江理工大学 张月娇)
我想过一个全家团圆的春节
一提到春节,我能想到的词不是团聚,而是辛苦。
父亲是一名锅炉工,是普普通通为千万家送去温暖的人,冬天是他最忙的时候。最辛苦的是上夜班,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要想完成好这份工作,并给千家万户送暖气没那么容易,每次父亲都会累一身汗,他的头发上、脸上、衣领上经常会沾满煤灰。
每年春节,父亲都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一家不圆,万家圆。”父亲说:“在春节,更要为千万家送去温暖。”
我希望父亲健康,也期待过一个全家团圆的春节。(赵舒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