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江苏常州“毒地”事件已有大半年时间,当时备受争议的那块“毒地”,即常州市新北区的常隆地块,曝光后已经铺上了草坪,又种植了许多新树。然而,不少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在接送孩子时,仍不时能看到“毒地”内树木枯死、不断复植新树的现象,与“毒地”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常州外国语学校也偶尔会出现花草枯死的情况。日前,常州“毒地”事件引发的环境公益诉讼案开庭审理。围绕“毒地”污染环境带来的危害,以及“毒地”修复责任该谁承担等法律问题,记者再次进行了深入调查。
“没有污染”的调查结果
2015年年底至2016年4月期间,刚刚搬到新校址的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部分学生不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和疾病。学生家长调查发现,学校北面有一片工地(以下简称“常隆地块”),原本有三家化工厂,即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化工厂生产的大量氯苯、环芳烃、汞、镉等污染物超标严重,导致所在地块成为“毒地”。
“树不能说话,但它可以死给人看!”2016 年12月22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一位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家长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如此形容。
“现在‘毒地’上采用的覆土法处置措施相当于把炸弹埋在了废土里。”常州外国语学校的一位学生家长王强(化名)依旧忧心忡忡,他的孩子在“毒地”事件中身体被检测出异常,虽然现在好转了,但是“谁又能保证孩子的健康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并在将来都不再受‘毒地’侵害呢”?
历经几个月,江苏常州“毒地”事件舆论影响逐渐淡化,王强一家的生活也渐渐回到正轨,他几乎每个工作日晚上8点30分都会准时出现在常州外国语学校校门外,接儿子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