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涵琳在课堂上。
新学期伊始,一批充满热忱的“95后”“00后”教师步入校园。本期“968820群聊”特别邀请了三位分别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新教师,一同畅谈初为人师的开学体验,分享课堂内外的新鲜故事。
●讲述人邱鸿兴(厦门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00后”):
看到孩子明亮的眼睛
心头涌上责任感
大学时多次参与微课展示,实习期间也试着带过班,但第一次以正式教师身份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几十双明亮的眼睛,那种感觉还是完全不同的。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和孩子们瞬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结,莫名觉得接下来的时光里,我们是休戚与共的。我甚至会忍不住想,课上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说的每一句话,或许都会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悄悄影响他们未来的方向。这种念头让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瞬间涌上心头,也让我对“上课”这件事更有敬畏心。
军训第一天晚上,就有个新生在宿舍晒衣服时不小心被划伤了,我急得抓起手机就往医务室跑。作为班主任第一反应是通知家长,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手忙脚乱间拨错了号码,打到另一个孩子家长那里。挂了电话我特别紧张,深吸一口气,第二通才拨对。还好年段长郑昌岭老师和保卫科主任洪伟东老师一直在帮忙,我们一起陪孩子去医院检查,孩子很坚强,家长也特别理解,还安慰我“别着急”,最后总算有惊无险。那天处理完所有事回到宿舍已经凌晨2点,只睡了几个小时,早上6点又准时带孩子们出操。累是累,但也让我意识到,班主任的责任重大,与学生有关的事再小都不能掉以轻心。
回到母校教书对我来说很奇妙,也是争取来的“注定”。高中时我英语底子不好,不适应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还很自卑,是当时的英语老师林琦蓉像一束光照亮我,鼓励我“再试试,你可以的”,课堂上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让我敢开口、愿表达,也让我慢慢喜欢上英语,从那时起“成为像林老师这样的教师”的念头便扎了根。高考时我虽为理科生,但第一志愿填了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秋招时看到母校招聘信息也毫不犹豫投递简历,就是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如今作为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学长”的身份让我和孩子更亲近,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现在成了同事,还会主动帮我,这也让我更有动力。
●讲述人蔡润儿(厦门双十中学湖里分校英语老师,“95后”):
学生写小纸条夸我
每次看到心里都暖暖的
作为新教师兼班主任,第一次准备英语课就让我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45分钟的课堂既有趣又有效,我前前后后准备了五个小时。但试讲时,同组前辈老师提醒我,班里有几个孩子英语基础稍弱,我设计的对话练习生词太多,他们可能跟不上,我立刻做了相应调整,正式上课后,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我才明白备好课不仅要摸透教材,更要读懂学生学情。
第一次以班主任身份带学生研学,第二天就出了意外:两个男生在宿舍楼梯间因拥挤推搡,其中一个孩子校服袖子被扯变形,两人脸红脖子粗地对峙。第一次直面学生冲突,下意识想冲上去喊“别吵了”,但岗前培训时导师“要学会蹲下来倾听”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我深吸一口气,先请周围同学下楼,避免围观加剧矛盾,然后把两个男孩带到安静的地方,轻问他们刚才发生了什么。等他们把情绪都表达出来,我才跟他们说其实都是误会,两人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还主动向对方道歉。考虑到他们是舍友,当晚查寝时我特意在他们房间多待了一会儿,直到听见两人均匀的呼吸声才轻轻掩上门离开。
入职以来,最让我心动的温暖都藏在不经意的小细节里。研学结束后,有几名家长陆续发来消息,说孩子回家说特别喜欢我,还提到我在他们想家时陪他们聊天、耐心开导。有一次下课,平时格外内向的小欣悄悄走到我身边,把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条塞给我就红着脸跑开了,我打开一看,上面用铅笔写着歪歪扭扭的英文“Miss Cai, I love your English class. It’s so fun!”,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太阳,笔触特别真诚。我把这张纸条夹在备课笔记里,每次备课看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很感谢这份职业让我拥有“被喜欢”的幸福。
●讲述人吴涵琳(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语文老师,“95后”):
面对一年级新生心里很忐忑
同事们的帮助让我有了信心
虽然大学的时候就上过讲台,有一些讲课的经验,但面对新一届一年级新生,开学前我还是很忐忑。因为都是刚开启求学路的娃娃们,最让我没把握的,是如何把握教学进度和常规习惯训练,比如什么时候需要停下来强调纪律,怎样让孩子遵守纪律等等。幸好学校很温暖,教务处、德育处及一年级老师们分工合作、集体备课,一起制定新生常规训练内容和课件,让我有准备、有信心应对“开学第一天”。
开学后,我们常用小贴纸鼓励小朋友做好常规训练,有个小朋友不愿意接受贴纸,也不愿坐端正,我给他贴纸,他会还回来说:“我不要这个,这个没用”。当天我就给贴纸多的小朋友兑换礼物,特意让他看到,还编了驼背小老头生活不方便的小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坐姿端正对健康的重要性。过了几天,这个孩子不仅能坐端正,坚持时间也越来越久,老师提醒时不再抵触,还愿意收下贴纸了。我发现,孩子虽然年纪小,但都是能听懂道理的,也会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很多时候,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先说说“为什么”很重要。
【点击】
怎么看待教师这份工作?
●邱鸿兴:苏格拉底说“教育是点燃火焰”,我特别认同。从前我是被老师们点燃的“火苗”,他们不仅教我知识,还教会我如何成为温暖、有力量的人;现在我成了执火者,站在曾经仰望的讲台上,我希望像我的老师们那样,用耐心和热爱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蔡润儿:曾经我以为,作为老师把语法讲清楚、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合格”;作为班主任,把班级管有序、不出问题就是“称职”。但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彻底推翻了这份狭隘的认知。真实的教育远不止知识的传递与秩序的维护,它更像一场温柔的播种,也像一场双向的奔赴。
●吴涵琳:选择当小学老师,就是因为喜欢孩子的纯粹。我希望能打破“老师很严肃”的刻板印象,和学生成为朋友。未来我会继续向前辈学习,同时保持新教师的创新劲儿,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陪他们在语文世界里发现乐趣,用爱与责任守护他们的成长。
(文字整理/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本版图/受访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