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为提高学习成绩
调查显示:有34%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好”或“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当考试成绩不好、学习出现问题或者当老师指出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德国学生才会参加课外辅导和补习。但在今天,情况有所改变。在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中,有34%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好”或“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在德语和外语两个科目中,参加课外辅导的此类“中上游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0%和33%。
以此来看,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弥补学习上的不足,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避免学习上的失败(如留级)。另有一小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习成绩,以便于升入自己所希望的学校,改善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
在德国,除了大学生、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失业的学术人员或者高年级中学生等“个体户”提供课外辅导之外,也有专业化的课外辅导机构。目前,德国最有影响的课外辅导机构是“学习圈”和“中小学生帮手”。它们在全德国拥有1000多个特许经营的站点,服务范围还覆盖了奥地利、瑞士、卢森堡等周边德语国家。此外,德国各地还有许多地区性的课外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
就接受辅导的形式而言,在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中,有55%的人得到的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44%的人得到的是集体辅导。还有少数学生接受网上的课外辅导。
为了让父母放心,便于他们选择,德国的课外辅导机构通常会争取通过中立的评估机构的认证。目前,“学习圈”和“中小学生帮手”均已经通过德国权威检测机构的认证。德国的评估机构为此也制订了专门针对课外辅导机构的认证标准。例如,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准包括100项左右的指标,比如免费的、无约束力的咨询和免费的分级测试;均质的学习班,班级规模不超过5人;辅导教师经过专业和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定期与父母对话,提供回馈;与公立学校的各科目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合理地协调安排课外辅导课,更好地满足个体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辅导班效果存在争议
调查显示:参加课外辅导并未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对课外辅导效果的评价方面,研究者的发现并不一致。大多数研究指出,难以证明课外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成绩有积极影响。因为课外辅导的效果受到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所接受的课外辅导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鲁普洛夫和施耐德2014年对德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实验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辅导并未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霍森菲尔德的调查也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从五年级升入六年级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没有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中小学生特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奥拓和米勒的实验研究显示,对于五年级至九年级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学习行为和数学成绩,课外辅导没有带来显著的改善。不过,在动机性和情绪性变量以及数字能力方面,接受辅导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有显著的增长。
虽然研究者们至今对于课外辅导的效果认识不一致,但是参加辅导的孩子和父母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德国父母在调查中对于课外辅导的质量多数情况下是满意的,认为课外辅导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圈”在2013年对300名客户的电话调查显示,97.6%的客户对其课外辅导质量感到满意,愿意将其推荐给别人。80%的学生经过半年的课外辅导后,成绩会改善1分。因为德国是1分至6分的等级评分,若真如此,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那么,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否受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影响呢?对此,目前的调查结果存在矛盾。有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越高,越是倾向于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有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辅导的影响并不突出。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毕业文凭的父母,其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大体相当;父母经济收入对参加课外辅导也只有微弱的影响。来自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都是12%,即没有区别。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是15%,稍高一些。这说明,德国课外辅导尚不足以影响教育公平。(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