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变成常态 补贴非长久之计
教育部在秋季开学前夕,召开高校学生食堂工作座谈会,与会者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价格上涨是一种趋势,祈求涨上来的价格回到原点是不可能的,而且影响和决定价格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高校食堂价格基本稳定任务将是艰巨的、长期的。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要从学生承受能力、财政支付能力和学校负担能力来保证高校食堂价格的基本稳定,这是长期任务,需要探讨长效机制。
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全国各省都陆续出台了补贴政策,但都是到今年6月底为止。新学期开学在即,而物价上涨变成常态,各省教育官员都积极探问上半年出台的补贴政策是否延续,下半年是否有新的说法?
据悉,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税务总局,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将在秋季开学前下发。
面对物价上涨压力,各地各高校后勤中心、后勤协会、后勤服务公司采取的一些做法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2001年开始,北京高校开始伙食联合采购工作,最初由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率先发起,仅对米、面进行联合采购。2002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高校伙食原材料联合采购中心正式成立。截至2010年底,参加“伙联采”的高校已达到72所(部分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也主动加入);采购品种已由最初的米、面两种扩展到除蔬菜、酒水、饮料之外的七大类,800多个品种;年采购额已突破3.8亿元,年采购总量达到8万多吨。
北京高校云集,师生百万,一日三餐食品原材料需求量巨大,其数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地级市的食品需求。联采产生的庞大“订单”,不仅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同时拥有了溢价权。
据已开展区域联合采购的省市的统计结果显示,区域联采比单校采购能降低成本5%~8%,再加上若实现全国联采,则能降低成本10%~15%。
目前,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推出的“农校对接“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中。
今年,针对一些学校缺乏储备能力的现状,北京市教委准备租用北京市粮食局的储备库,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同时为解决从储备库到学校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问题,政府决定对物流环节给予补贴。
这个假期,北京市教委和各高校的后勤人员并不轻松,很多人奔走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地,寻找北京高校直供基地。按照规划,北京拟建14个直供高校食堂的主副食、蔬菜、食用油基地。
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已经连续6个月对高校食堂补贴,花费2亿元。目前北京高校补贴人群在94万人,压力很大。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就成立了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积极组织高校开展大宗农副产品团体采购和合同储备。
据上海市教委的调查,上海高校食堂亏损额在营业额的5%左右,对于这种政策性亏损,上海市政府和学校各补贴一块,去年上海市教委补贴金额在2000万元。这种补贴直接到全部高校食堂,包括社会上进到高校的食堂。
据悉,很多省份也是采取集中和定点采购,降低成本,同时增加涨幅不大的食品供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