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
一个可爱的“莆田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我高中时候的班主任陈老师,是一个幽默、宽容、善良的“莆田仔”,不仅像父辈般关爱我,更待我如兄弟、朋友……
班主任是教历史的,是个典型的80后,上课活泼而风趣,他会在历史课上使用双语教学——用莆田话介绍“莆仙戏”,不时夹杂着莆田腔的普通话;还会使用“手语”、“脚语”——手舞足蹈的滑稽动作加上略带方言腔的发音,让人对戏剧化石“莆仙戏”中的丑角捧腹大笑。一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
课上笑完,课下仍有“笑料”。因为他的亲切和善,很多同学会搭着他的肩叫他“跃哥”,用上一代人说的“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来调笑他。但他从不恼,每每任我们笑完,再似真似假地表达下自己的“委屈”。
他还是热心的,常常愿意为这份热心而额外付出许多劳动,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话剧比赛中,他不仅从头到尾参与剧本的修订、带我们排练,还帮我们四处借道具、服装。而当我们在排练时,他还要在一旁兼做场务,调解个中矛盾。记得当时排练,我把他借的一顶帽子忘在了吕振万综合楼的室内篮球场内,后来再找已经找不到了。他听说后,只是一笑而过。后来才知道,他把自己的赔给了同事。
他还很贴心。每每大考之后,他都会在周末带着一班学生登清源山赏日出、散心。一大群人,有的快有的慢,心细的几个男生就会“断后”,在女生累了的时候搀扶一把。他每次都居中调度,从来没有落下谁。现在回想起来,同学们看日出,只是上下各登一回山道;而他带我们看日出,短短一段路常常要来来回回、前前后后跑上几遍,按走的路程算,他一次可能要登好几回山了。
上到山顶大家最开心的,就是到天池之后,他会请大家吃炸紫菜、醋肉等小吃。租个炉子,泡上同学自带的茶,大家边吃着小吃边喝茶、聊天,考试和登山的疲劳便没有了。
还记得那年高考后,我想上军校,因为军校不用交学费还有补贴,所以报考的学生很多,强敌环伺。当时的我很没信心。又是他,在知道情况后,不仅牺牲休息时间找我谈心,鼓励我积极报考,还骑着他的小电动车带我四处走,办理相关手续。那是7月酷暑,近40℃的高温,而他一人既当“知心哥哥”又当“车夫”,不辞辛苦。虽然最后因为分数没竞争力而落选,但每每回想当时情景:我坐在车后,看他汗湿衣襟,为了一个普通学生而四处奔波。心头总是涌上万般滋味,开心、感动、怀念、感谢……
陈老师,一个可爱的老男孩,一个善良、幽默的大男生,他让我无比怀念高中的生活,怀念自己“被逼着”读书的日子。
老师,教师节快乐!(黄万宝/文)(本网记者 黄晓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