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理解作者不熟悉答题“套路”
让王亚也没想到的是,答了一下题,引来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多是来自苏州的考生,有考生调侃自己 " 一道阅读题做成人格分裂 ",也有考生表示 " 文章太感人了,考场看完时差点哭了,但没有做题的心情 ",更有考生称 " 第一次这么喜欢一篇考试阅读 " 等。
连考生家长也前去“围观”王亚的微博。网友“步步妈妈”说道,“文章特美,考生家长来围观了,此家长在30年前当考生时,做阅读题心里就恨恨地想过: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真想这么多,有这么多用意么?作者知道出题者这么多的想法么?”
网友“谦谦与伦伦”是来自常熟的一名考生,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成绩还没出来。不过看到原作者只答了6分,自己拿0分也不足为奇。她也很理解作者,“之所以答6分可能是不太熟悉答题的套路。”
王亚则评价道,苏州这道阅读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没有进行生硬地曲解,而是按语文阅读的答题体系进行比较周到的分析。考试就需要有考试的语言体系,有统一评分标准,这恐怕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无法改变的事实。
“所以,希望大家也不要去苛责出题人。”王亚说,“我最想说的,我当过十余年老师,知道老师不容易,希望社会多给予老师和教育一些理解与支持。”王亚说道。
王亚调侃:“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阅读理解试题答案 图片来自微博@阿鱼鱼鱼呀
观点:用点心可以找到更好的命题
21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西交大苏州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陈兴才。他提出,“考题诡异到如此地步还说正常,是借着考试学术的名义耍流氓!”
陈兴才说,这样的事儿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是命题人该用点心了。他举例道,2017年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用了巩高峰的《一种美味》,一条草鱼刷爆了网络,原因是文章最后写到,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考题叫考生解读“一种美味”的意蕴以及结尾“诡异的光”的妙处。“史上最难考题”的调侃之余,有人采访巩高峰,其回应,称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读,当时写这句话完全是为了搞笑,自己也不明白这个“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网络上出现“考生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的“笑话”。
陈兴才认为,怎么读作品,固是读者的自由,但不是要把千万颗脑袋统一到答案上来的命题者的自由,读者和命题者是两个概念,不得偷换。当命题者辩护“我有权不管作者时”,是冒用了“读者身份”。于是留下了一个悖论:你既然宣称读者可以不管作者原来怎么想,那你凭什么要考生服从你的答案,岂不是打自己嘴巴,或难道有双重标准?
他认为,其实这事的根子不是作者意图与命题人的立足点不同,也不是读者可不可以读出作者没意识到的,而是命题,尽考些没用的。多年来的阅读题考法,在所谓的文学鉴赏知识里让学生走迷宫,这作用,那意蕴,此手法,彼效果,别说原作者答不出,让命题人试试,如果题目不是自己出的,或答案不是自己做的,看看能得几分。
陈兴才说,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里反复强调,语文课程评价要重点考查学生“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并在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未来的考试题目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任务”,“设计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命题人先去读课标,命题要改,像课标说的那样去做。
“用心点,可以找到很多好的命题。”陈兴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