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片“护照云”改变一个教育生态
在推广职业素养护照过程中,该项目主要负责人程彬每次都会讲述这样一个案例,学校曾经有一个毕业生,学业成绩和技术能力相对都较弱,到了工作单位后自然不受重用,后来无意中被推举主持了一场活动,无论是主持水平还是组织协调能力都备受好评,也因此这个学生被调到工会工作,如今在岗位上如鱼得水。
“学生发展是多元的,如果我们只把眼睛盯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北京市商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主任王昊洋看来,有了职业素养护照,学生会主动扬长补短,“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还不能清晰认知自己的潜能并规划自己的未来,与其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不如让他们知道能做什么,有了方向,就可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职业素养护照在引导学生多元成才的同时,也成为教师分析学生优势特长、潜能和不足的显示器,成为分析学校教育教学成效的检验器。
“护照也倒逼着学校和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无论怎么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王昊洋说。
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所原副所长余祖光看来,一片“护照云”带来了教育评价机制的改变。学生评价价值理念不再以“甄别和选拔”为追求,而是更加重视“发展和激励”的功能发挥。如果能惠及更多学子,其意义重大。
针对此,2016年5月,北京市《关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意见》将“建立职业素养护照”作为重要举措纳入其中。
2017年,“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的研究与实践”获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18年4月,《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职业素养护照”作为“立德树人、培育工匠”的重要项目列入其中,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全市推进实施。
在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看来,职业素养护照项目的价值在于重新审视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多元评价标准,引导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至上、技能至上转向能力至上,关注学生“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成长路径,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和人的潜能开发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大数据记录、解析每个孩子的成长密码成为了可能,核心素养护照项目的实施,将带动职业院校内部体系的改革,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目的,也就是回到育人的原点和初心。”王东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