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的记录最终在于评价分析。它所依据的就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模型”。模型明确了学生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应具备的综合品质和行为能力,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确定为职业行为和职业精神,具体细化为遵规守纪、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诚信友善、安全环保等20个职业素养指标。
程彬介绍,张晓宇曾经是学校礼仪队的队员,这一项活动就包含:技术技能、艺术审美、身心健康、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五项能力的考核,老师会根据学生表现赋予不同的分值。
“20个能力指标在5个模块几十个活动、项目中一一分解,并赋予不同的分值,活动参加越多,各项能力分值累计也越多,纵向可以看到沿着时间轴的成长,再通过不同模块能力的雷达分析,就能看到一个学生的优势劣势了。”程彬解释,目前,学校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初步搭建了“职业素养护照+互联网”服务云。
“素养护照就像一个通关游戏,我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变得清晰起来。我紧紧对接职业素养护照上的指标要求和学校的课程安排,度过了3年紧张而有趣的通关历程。”张晓宇告诉记者。
给自己戴上“皇冠”
“通过针对性的考察,面试官认为我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各项职业素养能力符合企业需要。这也与护照记录一致。”张晓宇说。
回想起刚入校那阵儿,晨读训练、礼仪训练、安全能力训练等,一个个崭新有趣的挑战接踵而来,但张晓宇都顺利完成了护照上的“初级任务”,并得到了相应的级别———“白银”;第二年,学校强化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也提高了社会工作的参与度,护照通关难度也大大增加。“我鼓起勇气参加了学生会面试,成为各种校园活动组织者;我还加入了学校礼仪队,学到了很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张晓宇回忆,3年来,见证她成长足迹的,除了证书数量的增加,还有不断上升的职业素养学分,以及日趋饱满的雷达图,通关级别也越来越高。“我会不断对照雷达图,寻找自己的职业素养缺陷,并不断弥补不足。”
三年级,张晓宇已经取得许多专业证书,英语口语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在体育、艺术等其他能力拓展上也学有所长,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现场,开始有她的身影。在刚刚结束的“18岁成人礼”上,作为主持人,她自信、青春的主持范赢得了全体观众的阵阵掌声。“刚入校时,我是一个害羞胆怯的小女孩,通过全方位积累素养学分,我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借助职业素养护照云服务平台,全方位、全流程、网络化、数据化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和质量,实现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提升,让素养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成为学生就业求职的通行证和企业选人用人的入关证。”程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