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的由来
“当前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不在于缺少专业知识或专业能力,更多的欠缺在于综合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比如,缺少面对职业压力时的心理素质、职场礼仪、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接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职业素养等。当前社会经济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然推动职业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向。”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说。
时间追溯到8年前,2010年9月,北京市商业学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展开研究实践。学校组织团队访谈、座谈、问卷调研95家企业、500余名毕业生和100余名教师,深入了解了行业企业对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需求。通过调研发现,企业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中职生职业能力素养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并评价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在史晓鹤看来,当下,中职学校普遍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更没有考虑到如何满足中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职业素养评价存在着重教育、轻评价,重学业评价、轻素养评价,存在手段传统化、标准简单化、主体单一化、评价时间和阶段不连续等现象。”
“职业教育评价与标准的建构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要求,这是中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程彬说。
2013年8月,职业素养护照项目团队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本教育护照”的理念和“护照”作为通行证明的内涵,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评价等方面全面系统构建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形成了“职业素养护照+互联网”服务云,在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在北京市商业学校,像张晓宇这样,从一个证件、证章的获得,到取得职业素养分值,并进行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根据自己的“护照云”,每个学生都能很快清晰自己的短板与长处,并不断取长补短。
“每个孩子的成长足迹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的云也不尽相同。”史晓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