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和希望
铁腕治教,“轮岗”优秀教师
西安教育积累的问题很多,老百姓意见很大,教育部门的压力也很大。但有些事情教育部门是管不了的,比如校长的乌纱帽,各个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够“铁腕治教”,选出合宜的教育当家人,对西安的教育环境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严厉禁止各个学校的节假日乱补课行为,“一经查实,校长免职”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不能只挂在嘴上。不能对任何学校网开一面,这需要教育、组织、人事部门的配合。
为什么沿海一些教育发达的地方并没有乱补课,教育质量却依然很高?而西安的学生和教育者这么累,教育质量还不如人意?看到在沿海一带老师每年春天和秋天带着孩子到全国甚至国外“游学”,我就感到西安养鸡场一样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多么狭隘。这一点,家长的观念要跟上。
其次,鼓励学生和教师多参加校外的“游学”活动,鼓励教师自发组建“读书会”,共读名著和经典,把师生从刷题的愚拙里解放出来。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第二课堂”,需要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第二种教育”。
自然的教育不掏一分钱,在自然中感受无限的伟大、美好以及自我的渺小,这一点,世俗的教育根本代替不了。
在阅读中和人类美好的价值思想对话交流,对一个人的精神重建、心灵净化,善莫大焉。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是刷题训练的场所。刷题训练、分数排队不是教育行为,而是“反教育”行为。教育的“剧场效应”之所以发生,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以及功利病主导下的落后观念有关。
第三,对于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不能靠“抓阄”。“抓阄”上学,这是把一个需要政府解决的教育“公义”问题转换成了个人的“运气”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懒政”行为。我个人认为,政府除了建设更多的优质学校和鼓励民间办学之外,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平衡的办法。比如每三年对包括“几大名校”在内的有着优质资源的学校教师进行一定范围的“轮岗”,幅度要大,调动三分之一的教师离开原有的学校到比较弱一点的学校任教。
另外行政层面应该配套措施,让西安各个学校不管名校还是非名校,同一级别的教师收入都保持一致、差距不要太大。这样一来教师的“人往名校走”的现象就会受到限制,家长的“名校情结”也会稀释,各个学校争抢生源的现象也会降温。虽然这样的求“公平”可能会牺牲一些“效率”,但不这样做,西安的教育依然会处于“紧张”状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教育的内部均衡需要加强学校的改革进程。建议参考美国教育的做法,解构行政化的“班级制”,代之以“导师制”,让学生动起来。不要把学生固定在一个行政班里,真正落实“选修课”和“校本课程”,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选择”,在能力范围内可以让真正的优秀教师教育更多的学生,有较高的收入,这比评职称、贴标签甚至搞“名师工程”有用得多。 (杨林柯)
马上就评:离好的教育究竟差了些什么
2012年2月21日,《华商报》发表了西安教师杨林柯写给家长的一封长信。六年过去了,如今回想起来,该事件带给杨林柯本人的唯一变化是,自己变得坚强了一点,教育教学也变得收放自如了一点,价值平台似乎也大了一点。而他当年所提出和揭露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变。甚至有许多方面,不仅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是更糟了。
诚然,杨林柯老师最关注的其实是教育的应然状态:教育的结果不是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而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无论是六年前的那封“万言信”,还是今日再谈教育,我们都被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以及对教育的真诚思考所深深打动,然而现实却是,教育依然更加板结,这恐怕并不是杨林柯一个人这么看。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什么才算是好的教育?我们离好的教育究竟差了些什么?有时候,我们无比清晰彼岸的位置和方向,有时候,却一脚踩在现实的土壤里又患得患失,进退两难。尤其是,在盲目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现实里,包括家长,学校都乖乖地成为被驯服者,在此之下,教育不再是教育,大家都不能满意。就如杨林柯老师所说的:“无论是西安本地还是全国,大都往衡水中学的方向走了”。
教育涉及每一个人,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让人操心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但是,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好的教育,自然应是题中之义。所以,有一点需要清楚,那就是教育现状让人难言满意。不管是“没有丝毫改变”或者是“更糟了”,这种一路向下的现实,不能再持续了,只有即刻显现出触底反弹的迹象和动静,才是民众期待至极的。 (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