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难 上学贵
差6分缴12万上初中
万言信之后,我所在学校的招生似乎大有起色,班级扩大,甚至汉中安康的一些家长也通过我打探消息,希望进入师大附中读书。虽然此信对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有所冲击,在教育价值回归方面有所启蒙,但理想的观念毕竟难以对抗现实的惨淡,西安的教育并没有因为一封信或专家学者的讨论而变得温和明亮,反而是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是“标准化高中”或“示范性高中”的身份认证竞争,另一方面是招生的竞争和中、高考宣传的竞争。但无论争身份认证还是抢优质生源,背后的逻辑都是利益,而不是教育。在各种竞争中,各个学校也是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内在的不堪只有场域中人才能明知。
各个示范性高中的身份认证的排序依然是升学成绩的排序,这就带来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只要升学成绩好,就是好学校。于是,各个学校拼足马力,尤其是代表性的“几大名校”,从抢生源到抢时间偷偷摸摸补课,再到中考高考后的大肆宣传,搞得人心浮躁,社会焦虑,家庭不安。
教育是“求真”的过程,如果变成“忽悠”,那就扭曲了教育本质,所以我希望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严查各个学校中、高考后的乱发广告的“宣传”行为。普林斯顿大学有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人家从来不说自己是“名校”。我们考几个北大清华的学生,就顶在头上炫耀,贪天之功为己功,但你知道那些学生最后都去了哪里吗?
而且,教育的常识是:“基因是主人,教育只是仆人。”教育不能忽视常识,一味地追逐利益。
西安教育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外部竞争,也表现为班与班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内部竞争,这种竞争的恶果不仅降低了教育的效能,破坏了教育的价值理性,更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尤其是“名校”。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这些年来感受最深的是:上学越来越难,教育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贵,教师的生活质量越来越低。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社会和家庭越来越不满意,愿意早点退休或“逃离”的教师越来越多。请问为什么会这样?有多少教育行政官员、校长思考过这些问题?
当然,特殊的国情下教师子女上自己所在的中小学并不太难,如果自己所在的学校足够好的话,也就不会挤破头选择其他学校。而社会上众多非教育背景的普通家庭上学确实很难,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就那么一点,国人又爱分个高下优劣,经常是几十个学生甚至上百个学生争抢一个名额,导致屡禁不止的“奥数班”吸金无数。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明明知道奥数无用甚至有害,但却又不得不逼迫孩子就范,因为这些奥数班和一些名校暗通款曲,利益共享,请问这是怎样的分裂?
虽说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而越是“义务”,家长花钱似乎愈多。幼儿园就不说了,有些附属中小学,就是考上,赞助费也一分不能少,有些多达十几万。一位熟人告诉我,因为小升初成绩差6分,竟然缴了12万才上了某附属中学,交钱连收据都不开,就是一张入学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