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可能仍有很多国人觉得不解:不就是一些表情图片和发笑视频吗,且又谁都明白这不是“玩真的”,某些国家何必搞得这么一本正经,甚至于“人心惶惶”?但我以为,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既然中国人的“走出去”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则也必须逐步了解和认知。换言之,只要涉及到了保护未成年人,哪怕是聊天表情包等东西,也不能随意踩线、任性而“污”。
别把表情包成了“炸药包”当笑谈,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正是在培养我们日益“接轨国际”的思维观念。明白了和警醒于聊天中的“小黄图”、“带色表情包”之类,凡属“涉童色情内容”就可能不是小事,人们便会越来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再“坐井观天”地把习惯当定律。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如下的一则报道,至少10名已经获得今秋哈佛大学录取的新生,最近被取消了入学资格;原因是,他们在社交网站聊天小组中,发布了涉及性侵、种族歧视、儿童虐待等的极端言论和表情包。
给表情包“去污”,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入乡随俗”的问题。旅居海外的知名学者陶短房就曾撰文指出,对国人而言,有必要通过这类“匪夷所思”的个案,知悉并理解国外在涉性问题上并非一味以宽为主、“只要涉及未成年人就零容忍”的态度;对有关方面来说,也该以此为借鉴,采取些措施,弥补法律和公众认知上的漏洞、误区。的确,表情包里显现的公民素质和素养,无疑也是一个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过程。
时下,一些国家出于安全考虑,认为海关查看旅行者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内容,并不侵犯个人隐私。为此,曾有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因在大半年前在微信聊天中,向朋友透露“我不喜欢这个学校,只是临时挂一下身份”,没想到入境美国时被海关看到,且认为有“虚假留学”嫌疑而遭到遣返。可见,要想出国顺畅,懂得给表情包“去污”也还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