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墨尔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王宁早就开始创业了,她和合伙人在杭州创办了一家以咨询、培训为主的就业中介公司。今年,王宁想将公司业务拓展到自己的家乡贵州。
由于2月底就要返校继续完成学业,她只能利用假期回国时间了解政策、准备材料。可没想到在了解入驻创业孵化园的优惠政策时,自己却被反复“踢皮球”。“打电话问政府,政府说找团委;问了团委相关负责人,又解释不清,让自己上网查,网上根本没有详细说明”。
后来,王宁找了在政府工作的朋友帮忙,两周后,她收到全部的优惠政策材料。
“按照西方的方式在国内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回国创业需要考虑更多的是人情世故。”王宁直言自己很幸运,由于团队中有多年国内创业经历的合伙人,自己避开了许多创业“暗礁”,也充分享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
然而,彭雪骏就没那么幸运了。2014年从英国卡斯商学院毕业后,彭雪骏先在广州从事了半年的金融工作,然后辞职在体育健身领域创业,“习惯了国外的自由生活,上班觉得比较拘束,而且国内创业环境好,我也很看好国内的市场”。
成功入驻到当地的创业孵化园,曾令这位海归对创业充满信心,但这股热情很快就遇到了现实的冷水。
“我们的创业补贴申请了3次都没申请下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2016年3月,创业孵化园的管理方告诉彭雪骏,根据相关政策,他们可以申请3万~5万元的创业补贴。起初两次材料递交上去之后,政府工作人员回应说材料不完善;第三次递交材料后,就没有了回应,补贴到现在都没有落实。
经此折腾,彭雪骏不再指望能得到政策的“照顾”了,对于传说中的优惠补贴也不抱太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