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来了,2018高校招录政策变化几何
▲ 大类招生深入推进,特色培养更为突出
大类招生已成高校共识,今年不少高校在原有大类的基础上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微调,更加注重需求,突出学校特色。
今年是清华大学试行大类招生的第二年,大类招生改革仍将平稳推进,但部分大类包括的专业方向有微调,如医学院的医学实验班不再放在化生类招生,而是进入临床医学类招生等。清华全国招生总规模略增,扩招40人以内,并新增“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和临床医学类(医学实验班)。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表示,对大类改革进一步优化,一方面是为了推进学校的综合改革,另一方面也兼顾了院系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这种调整,能够使得大类改革真正对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人大在人文科学实验班开放自主学习机制,在学科内部打通专业选修课程,并给予学生入学及一年后两次自主选择学院和专业的机会。
▲ 综合素质日益受重视,调整录取政策吸引优秀生源
浙江大学2018年在浙江省继续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招生规模较过去扩大,主要投放到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和医学院临床医学的指标上。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浙江大学调整了“三位一体”的比重,其中高考投档成绩比重由2017年的80%下调为60%,学校综合测试上调为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变。
北大在对优质生源的“全面考量”中,将选拔由“考场”转向“舞台”,测试的目的不是单纯考核,而是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养,科学高效地选拔出具有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学生,并使考生在测试过程中提升学识、视野和能力。
▲ 顺应新高考改革,不少高校提前布局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居于龙头地位。去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今年起还有17个省份要开启改革进程。
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是未来高考招生录取的大趋势。北京理工大学招办副主任尹立介绍说,学校顺应高招改革大趋势,从高校录取过程中对考生专业的“包办”转变为“你的专业你做主”,在北京生源中试点,让所有上线的考生都能就读首选的心仪专业,避免专业退而求其次或者被调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