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生在差异中成长
暑假期间,在台湾铭传大学就读的陈邵德回到了厦门家中,两年前高中一毕业,陈邵德就做了去台湾上大学的打算。
“当时正好遇上台湾高校开始招大陆学生。”陈邵德说,毕业于松柏中学的他希望有机会能多出去看看。在一次高考志愿填报推荐会上,他了解到铭传大学是亚洲第一所美国认证大学,实力在台湾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后心动了,此外,铭传大学在国外的姐妹校多,学生交流的机会多也让他颇为看中。
在招收限制上,台湾的私立高校要求大陆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本二线,成绩公布后,分数超过本二线的陈邵德如愿以偿迈入了铭传大学的“门槛”。
“台湾的教育模式跟大陆对比偏向西方化,更为开放。”进入观光学院的他觉得在台湾所学的对以后就业、技能提升很有帮助。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学院额外要求学生具备校内30个小时、校外2个月的实习经验。而校内设有铭传与台湾龙头旅行社雄狮旅行社合作的“产学旅行社”,还有教学旅馆和高尔夫球馆,学生可以在这些地方做工作人员,实践所学知识,迈过这道“毕业门槛”。
在铭传大学桃园校区,陈邵德担任陆生联谊会会长,他坦言自己在赴台后变化颇大,不仅是在学习上改变了“唯考试论”的模式,通过开放的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就个人性格成长上也获益匪浅。“校园里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的政治理念、习惯等都不尽相同。”他说,慢慢地个人也变得更具包容性,能够兼容并蓄。
和陈邵德一样选择到台湾就读的人不在少数,“我们校区有230多个来自福建的学生,其中厦门的最多。”他说,厦门与台湾邻近,民风民俗等很接近,让许多厦门人越来越轻松地迈出到台湾就读高校的脚步。
每年,铭传都会对学生开放报名,选派一批学生到各国的姐妹校中交流学习,即将进入大三的陈邵德十分珍惜这样
的机会,他已经瞄上了美国的一所省立大学,“如果报名的人多的话,我会通过竞争拿到名额。”对此陈邵德颇有信心。
交流,两岸愈发亲密
不同于陈邵德,即将进入大四的李奕涵在上学期选择了从台湾到厦门大学交流学习。对比台湾大学的教学模式,学习财务金融的李奕涵说,厦门大学更偏向于理论教学,“教得比较深,还会延伸涉及其他的课外书,理论上比较扎实”。
李奕涵笑着说,大陆学生到台湾学习大都能比较快地适应,“我们觉得台湾地方不大,乐于去体验”,而台湾学生来大陆显然会“比较焦躁”,包括刚来厦大,上不同的课要在偌大的校园里跑来跑去,要一段适应的时间,而出于文化相近、语言相通等考虑,台湾学生往往会选择较为熟悉的福建高校,尤其是厦门高校。
据悉,2009年以来,福建就开展了闽台高校合作办学,进行“3+1”(本科),“校校企”(专科)模式联合培养人才。目前,福建省参加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高校有32所,台湾高校53所,本专科专业70个,台资企业185家,来闽任教台湾教师270位,来闽任职台湾教师35位,办学规模2.6万余人。
在刘广华看来,两岸高校学子本科交换学习势必能促使学生们扩大视野,促进两岸增进了解。“今年我们将迎来台湾开放招收陆生后的首批大四学生。”刘广华说,毕业后陆生们回到大陆各地,但和台湾的同学肯定还会来往,这就是合作的契机,两岸教育领域实现了“双向交流”后,年轻人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就业后在往来中更能实现“两岸一家亲”。
目前,台湾尚未出台允许大陆在台高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政策,许多陆生表示,如果政策开放,并不排除今后在台湾就业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