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受访者认为学校应为贫困生提供兼职、免除一部分学杂费
提高大学学费的过程,47.0%的受访者认为国家要规定指导范围,45.1%的受访者觉得充分考虑居民的可承受能力比较合理,43.5%的受访者认为应参考当地的物价水平,32.1%的受访者认为一个地区应统一制定,31.1%的受访者认为尊重学生的意见很重要,30.5%的受访者建议严格审定,充分论证,30.3%的受访者认为各个学校能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制定。
戚业国说,综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考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学校学费平均占到办学经费的三分之一比较合理。但重点大学国家拨款更多,倾斜比较明显,教学型大学拨款明显偏少,民办学校拨款更少,学费上涨要充分考虑这样的情况。
吕华认为,如果非上涨不可的话,也一定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至少学费的涨幅不能超过当地人均收入的涨幅。
雷晶说,学费上涨可以理解,但是学费上调的原因、资金流向,一定要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说明,一定要建立一个透明的机制,“上涨的学费要用到学生身上”。
戚业国说,大学学费的使用确实是需要澄清的问题。“目前都是采用全成本估算大学成本,按此讨论学费的高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学是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并列的三项大学职能之一,科研和社会服务对学生而言直接受益是有限的,不应该把这些成本全部算到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因此我们主张应当把大学成本摊在阳光下,进行全成本核算”。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学费没上涨压力就很大了,所以高校要完善奖、助、贷学金的制度,尽量不要让一些学生因为学费的高昂,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刘海峰指出。
有效保证学费上涨不影响到贫困生,72.6%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应提供兼职,同时免除一部分学杂费,57.7%的受访者认为助学金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应该提高,50.4%的受访者建议加大伙食费等补贴,41.8%的受访者建议提供免息助学贷款。
缓解办学压力,学校除了涨学费还能做什么?调查中,67.9%的受访者建议压缩学校“三公”经费,59.0%的受访者建议处理学校闲置资产,41.3%的受访者建议向财政申请更多拨款,31.4%的受访者建议校办产业,30.4%的受访者建议社会筹款,17.1%的受访者建议接受校友捐赠。
戚业国说,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地方高校资金压力更大、对学费依赖程度更高,应当首先增加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省份,应当建立专项高等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其次,可以有序提高学费,但学费提高需要建立大学的成本监控机制,鼓励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直接成本更高的高校,其拨款和收费应当更多倾斜,鼓励提高办学效益。
此外,目前省属高校资金压力最大的来源是扩建的贷款形成的债务,这些贷款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是国家不增加财政拨款、不允许收取更高学费,却要求高等学校不断扩招。目前,高等招生基本稳定了,这些债务也到了采取适当措施由财政化解的时候。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王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