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文旅部、财政部正式命名泉州市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泉州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为主,主要实施了“五大工程”,实现了“五个共享”。
实施五大工程
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工程。连续5年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场所设置率达100%。近三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82.6万平方米,每千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54.6平方米,达到福建省先进水平。
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开展“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活动(每年送万场戏、千场文艺培训辅导、百场展览、数十批次流动图书点下乡),年受益群众超300万人次,开展各类培训辅导3100多场,展览活动630场,流动图书下乡服务基层山村、工厂、学校等70批/馆。
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工程。市、县公共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217.5TB,电子图书达200万种;市、县图书馆建有47个数字资源库。
公共文化品牌示范工程。打响“海丝文化”交流品牌,第五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使用流动舞台车进村入户,90%节目都安排在基层一线,累计约30万人次观看。形成温陵讲坛等28个公共文化活动示范品牌,年均活动超800场。
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连续开展3届泉州“润物无声”文创设计产品大赛,开发本地文创产品数量超2000种。
实现“五个共享”
设施共建共享。泉州通过冠名、捐赠等方式,引导广大民企和个人参与文体设施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的公共文化设施共建格局。全市建成晋江和木文化中心民办文化场馆达226处,总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总投入21.1亿元。
服务普惠共享。泉州有200多万、占全市人口23%的外来人员。泉州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园区、进工厂,形成“新泉州人免费游泉州”“流动人口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等文化活动品牌。
资源开放共享。重点是引导部门、学校甚至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泉州师院等高校图书馆近100万册藏书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充分利用古厝、旧校舍等闲置资源改造成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书吧等300多处。
遗产活化共享。泉州拥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5个和3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的原则,从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等入手,努力守住城市文脉、乡愁记忆。
文明创建共享。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把移风易俗融入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中,通过说、唱、演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教化群众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