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成为古老而现代的文化“名片”。
19日,参加世遗大会的嘉宾、专家,来到三坊七巷,一睹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风采。
内行看门道。这座“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拥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众多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这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文物专家们“迷了路”——跨入一扇门,就一直研究一路追问,不想走了。
来自南京市文旅部门的向左元就是其中一位。在小黄楼,他一边欣赏雕梁画栋的建筑,一边探寻建筑背后的寓意。比如,屋顶上的木雕,呈南瓜形,寓意多子多福,福禄双全,格外吸引他。
“这里有一种‘人气’,就是生活的气息,历史文化没有与人割裂开来,这是三坊七巷得以活灵活现、长存不衰的最大原因。”向左元感慨,三坊七巷不但保护得好,介绍和展示得更好。
“原来,近现代这么多名人都出自这里。”
在郎官巷的严复故居,听了导游的介绍,不少嘉宾纷纷感慨。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冰心、林纾等众多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这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不散的灵性和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步入衣锦坊,来到清布政使兼按察使孙翼谋故居。这里是福州目前留存的唯一拥有水榭戏台的古厝。
老宅内,正在进行着一场以“古厝+非遗”为主题的老建筑活化尝试。这里已成为福州地方戏曲的演艺场所,闽剧,福州评话、伬艺等在此常态化演出,“票友”“戏骨”人来人往,经久不衰。
“感谢有这样的场所。这么多来看我演出的人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长期在水榭戏台演出的曲艺表演者许坚心说,水榭戏台的活化利用为传承、弘扬福州地方戏曲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正因为有这样的探索,如今的三坊七巷,已经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也成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会客厅”,闽都文化的“展览馆”,连续多年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
来自潮州的文物工作者唐智海感慨万分。“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着手对这样的古街进行保护和开发,但是三坊七巷保护启动早、活化利用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说。
活化的步伐仍在继续。目前,三坊七巷又引进脱胎漆器、软木画等民间手工艺入驻,并开展特色民俗活动,逐渐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
参观完毕,不少嘉宾表示感叹,看过三坊七巷,便更能理解福州的城市精神,福州人对文物的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也更理解了保护文化就是保护城市的“根”与“魂”。(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