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9月24日电 (记者 徐雪)9月24日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解读了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文献中“崇敬拜月”“吃月饼”等有关古代中秋的传说故事和民俗活动。
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画师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月宫图景。从莫高窟第35窟中,绘有“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壁画可以看出,菩萨左、右上手托着的就是太阳和月亮。古人不知道月亮反射的是太阳光,只是按照肉眼所见的太阳以及月亮的颜色,为之赋予不同的色彩表现。
此外,菩萨右手的月亮中,清晰地描绘着金蟾、桂树和捣药的月兔。寥寥几笔勾勒出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月兔翘首而望,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敦煌话月,月神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角色。古人因为对天体的想象,引发了对于月神的朴素崇拜。唐宋时期的敦煌民众非常重视月神,相信月神能保佑自己和家人吉祥如意。
据敦煌文献可知,八月十五这一天,恰逢太阴娘娘月神的诞辰,在当天晚上,人们摆设香案、放置贡品来敬奉月神。以隆重的仪式感,传递诚挚的心愿。
《拜新月》中也有记载,当日民众穿上最华丽的衣服,登上专门的“拜月楼”,香案上少不了的是月饼、西瓜,还有各式的节令水果。高悬空中的明月圆满无缺,拜月的内容自然是希望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
月神是普通民众祭拜的对象,佛教徒礼拜的则是“月光遍照菩萨”,也称月光菩萨、月净菩萨。莫高窟第384窟中便是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月光菩萨身呈白色,乘于鹅座,手持月轮。在药师佛的无量菩萨眷属里,他与日光菩萨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的菩萨,秉持着药师如来的正法宝藏。
拜完月亮,便是吃月饼。传统的敦煌月饼与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史料记载中的敦煌月饼,直径足有30公分,厚度也达到5公分之多,这样的大小,更像是一轮天上的圆月。除了尺寸,人们还在月饼上做出“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画面,吃起来别有一番花好月圆的情趣。
莫高窟第159窟还绘有“斋僧食品”,画中便是各式面饼。相关记载称,最初的“饼”其实和中秋没什么关系,只是没有馅料的普通馒头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圆饼中加入了干枣、核桃制成的馅料,再到唐宋时期,用酥油和饴糖混合做馅料,便非常接近现在的月饼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