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者之困
开旅馆开进了拘留所
老旧私人住宅变身豪华别墅旅馆
10月8日,厦门鼓浪屿,晴。
陈珺(化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作为一个无证经营的家庭旅馆业主,这个十一长假没有被突击检查,着实侥幸。在刚刚过去的9月,已有两批无证经营的同行被送进天马山(厦门市拘留所所在地)。
按照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的统计,目前鼓浪屿上共有400多家家庭旅馆(不包含开在居民楼里的“小家店”),其中办齐各类证件的只有130多家。
2011年,为推进申遗工作,厦门暂停了对鼓浪屿家庭旅馆的审批。“谁知道一‘暂停’就是3年?”业者们抱着侥幸心理继续经营,不少还申领了临时税务登记证,每月依法纳税。“大家都希望可以被纳入正规管理。”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会长许一心说。
“你要进去了”
十一长假前,一篇题为《鼓浪屿上的老板们》的报道,再次将这座小岛推上风口浪尖。
岛上部分家庭旅馆的老板,有过共同的特殊经历——被拘留。
黄杨(化名)就在2012年年底被拘留了15天。
他是鼓浪屿的原住民,拥有一栋老别墅,装修后觉得自己住太浪费,就拿出其中两层,作为家庭旅馆经营。因旅馆颇受欢迎,他一度作为行业代表,接受媒体专访。
不过,黄杨的店开业时,鼓浪屿已经暂停了对家庭旅馆的审批。“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恢复办证了,去把证件办下来。”
被送去拘留之前几天,民警检查了旅馆,对住店旅客和黄杨都做了笔录。当天上午,他又被叫去采集一些信息。
一位民警问他,下午有没有空?黄杨说中午要祭拜一位亲人。民警说,那忙完再过来一趟吧。
下午黄杨去了派出所,才得知自己“得进去了”。黄杨问,几天?民警说,15天。
那天他正好剃了个光头,朋友后来开玩笑,“你是有准备的嘛。”
女老板麦可(化名)也在2012年底被突击检查。当时她的孩子生病住院,警方同意推迟几天,等孩子出院了她再“进去”。
“现在我们招人都得先跟店员说好,有可能被抓去拘留。”一位业者告诉记者。
9月30日,海都记者就这一问题向厦门市公安局提交了采访提纲,但截至昨晚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老别墅的重生
“当初可没想过会是今天这种情形。”陈珺还记得,在2011年之前,对家庭旅馆的赞美远远多于批评。
2010年,有媒体报道了一些家庭旅馆商家修复老别墅、梳理复杂产权的事迹。在家庭旅馆的支持者看来,这两点,正是鼓浪屿家庭旅馆最大的贡献。
统计显示,1949年以前,鼓浪屿的外国领事馆,华侨、官僚的私家庄园等建筑约1200幢。很多老建筑年久失修,几成危房。2006年底,一场台风袭来,岛上一栋老房子轰然倒塌,一人遇难。事发后,人们终于把目光投向了这些老房子。
为此,政府一度推出认养政策,希望由一些企业修复老别墅。可推行了几年,只有几栋被认养。“大公司拿老房子做什么?只能当企业会所。当时岛上还很冷清,没人想到岛上做会所。”许一心对此并不奇怪。
而“修旧如旧”更是费时费力。事实上,当时老别墅大多被一分为多,出租给拉板车或做小生意的外地人。如果只考虑使用功能,几乎都成了负资产。
这些负资产在家庭旅馆兴起的热潮中才得以“咸鱼翻身”。
颇受赞誉的家庭旅馆,大多是修旧如旧的高手。红堂前身是一座老教堂,2010年,设计师出身的老板大潘夫妇从教会手上把它租下时,老房子已破败不堪:木梁结构的屋顶快塌了,大潘夫妇就把上面的瓦片一片一片收起来,倒板(一种加固结构的技术),再一片一片放回去;老教堂排水的大铁管长满铁锈,大潘夫妇舍不得扔,就在里面装上pv管,再把生锈的铁管套回去。
比修复房屋更难的是梳理产权。
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副会长董启农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别墅的主人往往开枝散叶,不乏一栋房子有几个、几十个业主的情况,而且这些业主也不是都住在厦门。
那宅老板阙隆鑫对此很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那宅两层楼分属2户人家,其中1户在厦门,但有远亲在美国;另1户则住在香港和东南亚;所有“有份的人”加起来有20多个。
“时间用了快一年,光路费、住宿费就花了快10万。”阙隆鑫只能不断沟通,还得给两户人充当调解员。他还记得,最后的房屋租赁合同是在香港签的,那次他在酒店里呆了3天3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