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落幕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上,厦门火炬高新区收获颇丰:共有41个项目完成签约,计划总投资约433亿元,项目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项目数量多、能级高,充分彰显高新区强劲的产业集聚力和投资吸引力。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火炬高新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机关效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今年以来,火炬高新区落实省委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抓效能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效能。在火炬高新区,效能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实践。从项目招引到落地建设,从政策扶持到创新孵化,火炬高新区始终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盼,推动服务效能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支撑。
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9月5日,第二十五届投洽会厦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现场,位于同翔高新城的“时代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作为厦门市先进制造业的标志性项目,规划建设产能80GWh的全智能化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将超400亿元,将为厦门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注入澎湃动能。
从4月15日启动供地,到9月5日正式开工——短短140余天,项目实现高效落地:仅用45天完成323栋房屋征迁,拆除建筑面积逾10万平方米;仅12个工作日完成农转用审批、土地收储、发布出让公告等关键流程。这一连串紧凑节奏背后,是机制创新与协同攻坚的深度耦合,也是火炬高新区深化效能建设的写照。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同翔高新城片区指挥部联动翔安区委、区政府、市直部门、火炬集团等单位部门协同发力,以“抢”的劲头、“争”的精神、“拼”的姿态攻坚克难:通过场平工作清单化管理,实现进度可追踪、责任可落实;推行并联审批模式,大幅压缩审批周期;提前对接,通过“地证同交”,降低用地企业等待成本……一系列举措叠加赋能,最终推动项目“征迁即腾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跑出了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的加速度。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今年以来,火炬高新区聚焦项目谋划、产业攻坚、重大项目推进等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打硬仗、破难题,以项目大突破带动产业新优势、积蓄发展新动能。同时,火炬高新区坚持督查与调研相结合、督办与帮办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推行“四不两直”工作法,深入基层,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发现、措施在一线落实”。
产业链招商结硕果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招商团队的办公桌上,几张产业链图谱密密麻麻布满标记。这不仅是他们的“作战图”,更是团队多年来深耕产业链招商的见证。
“招商就像拆解一部手机。”一位招商人员形象地说,“每个元器件背后,都连着一条供应链、一个创新点,更可能藏着一个重大项目落地的突破口。”
紧扣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火炬高新区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与第三代半导体、机械装备(电力装备)、软件信息服务等由高新区牵头的产业链,持续强化产业链图谱编制与项目策划攻坚。不仅完成图谱绘制并“挂图上线”,更动态梳理上下游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企业和空白短板。截至目前,已累计生成有效招商线索472条,为精准招商、靶向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招商引资效能,人才是关键。火炬高新区着眼专业化、精准化招商队伍建设,成立招商工作专班、招商工作组,整合优质招商力量,构建起贯穿项目策划、洽谈至落地全周期的高效运作机制,持续提升招商引资的“软实力”。
正是依靠这支专业队伍和深耕产业的“链式”思维,火炬高新区产业“朋友圈”不断壮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今年1月-8月,火炬高新区签约项目228个,总投资约1468.4亿元,主要包括中创新航高性能锂电池、厦门时代二期、中科华联、海信光芯片、路维光电等项目。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9个,3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百亿元以上项目4个。与此同时,火炬高新区强化外资项目跟进,重点推动祥达、新能同、宸鸿、康宁等项目外资到资,1月-8月预计纳统商务部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
全链条赋能企业成长
存量企业增资扩产,优质项目纷至沓来,一批批创新“幼苗”成长为“大树”……一幕幕跃动的发展图景背后,是火炬高新区优质高效的企业服务。
为提升服务质量,火炬高新区将企业服务成效纳入管委会绩效考核,建立“服务覆盖率、服务满意度、服务效率”等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推动企业服务落到实处。通过每年对1500家企业进行分类别的服务满意度抽样调查,确保每项服务都能精准对接不同规模、产业和区域企业的需求。同时,高新区深化落实市民营办服务企业的“四通四到”机制,共收集民营企业问题142件,反馈处理112件。
如何让服务更贴近企业需求?火炬高新区扎实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动核心职责业务数字化,提升源头产数能力,做到有业务就有数据。通过建立高新区“一企一档”企业数据库,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投资意愿、潜在风险等信息绘制企业“画像”,为管委会制定政策、免企业申报等提供辅助决策和数据支撑,让服务更精准、有效。目前,高新区在库存续企业3.6万家,在职企业员工37.6万人。
政策兑现,贵在“快”与“准”。在数字化赋能下,火炬高新区惠企政策已实现从发布、申报、审核、兑现到监督的线上闭环管理,通过OCR、RPA机器人完成兑现材料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审核,极大提升审核效率和准确性。截至目前,高新区普惠政策(含免申即享政策)累计上线216条次,累计兑现企业7827家次,累计兑现总金额约30.23亿元。
针对企业关心的本地配套问题,火炬高新区打造了“炬链”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品牌,并常态化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推动园区企业本地配套和产业融通创新。设立企业服务顾问工作站,采用“共享顾问+专家在现场”的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与此同时,火炬高新区整合智能制造、金融服务、创新券服务、环保服务等优质市场产品和服务商,打造企业“服务超市”。依托“企业创新积分制”大数据模型,创新推出“火炬贷”“成长保”等特色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撮合放款529.38亿元;智能制造平台发布产品超2800项,挖掘智能化改造需求1902项,有效推动“智改数转”加速提质。
(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雷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