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82岁的林大爷来到体育中心地铁站,地铁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进站口,一路搀扶他乘坐无障碍电梯到站台,并陪同上车。列车到达湖滨东路站时,另一名工作人员已在站台迎候,将林大爷一路送到出站口。这场车站间的接力,是林大爷使用厦门地铁“爱心预约”服务后的温馨一幕。
近日,晨报《一次温情搀扶 一场爱心接力》报道(详见8月5日A5版)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不少读者为此点赞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地铁的爱心预约要如何操作?”“哪些人可以预约?”“预约成功后地铁会提供哪些服务?”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展开实地走访与体验。
预约简单 服务细致周到
厦门地铁运营公司建业路站区副主任王鲁杰介绍,目前厦门地铁已在全线网推广“爱心预约”服务。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群体,均可通过厦门地铁App或拨打服务热线(0592-2506666)提前预约,获得包括进站引导、乘车接送、轮椅协助、渡板辅助等在内的一对一服务。
林大爷出行的前一天,记者通过厦门地铁App为他预约。登录厦门地铁App,进入“爱心预约”界面填写相关信息后,可勾选详细选项:是否需要轮椅、渡板,是否有特殊需求等,流程清晰易懂。昨日,地铁工作人员提前在体育中心进站口等候林大爷,将其搀扶上车;车子开行之后,工作人员即与湖滨东路站工作人员联系,交代林大爷的乘车信息,如坐在哪节车厢、几时抵达;林大爷到站前,湖滨东路站工作人员就在该车厢车门处守候,随后将其护送出站。
王鲁杰告诉记者,为确保服务精准,乘客出行前一小时,工作人员还会电话回访确认时间与需求。除了厦门地铁App,乘客也可拨打服务热线,客服人员会迅速记录需求,并第一时间将信息转达至相关站点。
知晓率低 多数人不了解
服务细致、响应迅速,那么“爱心预约”的知晓率如何呢?记者在后埔、火车站、体育中心等多个地铁站走访时发现,不少市民虽然在进站口看到了服务电话,但并未意识到可以提前预约。“我以为只能到现场找人帮忙。”一名陪母亲乘车的女士说道。还有的市民表示“从未听说过这项服务”。
王鲁杰坦言,为此地铁方面也做了多种尝试,包括在车站安排志愿者协助、通过社区宣传册发放服务指南等,但在信息传达的“最后一公里”上,仍需努力。
市民王先生则认为,厦门是“候鸟型”城市,吸引不少外地老年人来旅游、探亲或长期居住,他们对本地相对陌生,可能不知道这项服务。
现场求助 也有及时回应
虽然“爱心预约”知晓率、使用率偏低,但厦门地铁为乘客提供的服务并未打折,即便乘客未提前预约,也能在进站后第一时间获得工作人员的帮助。
记者在体育中心站走访时,巧遇乘轮椅出行的91岁的郑海鸣老人。他通过无障碍电梯的求助电话联系上站务人员,不到三分钟,工作人员便赶到,推着他从电梯进站,一路送到站台上车。郑老说,他并不了解“爱心预约”服务,但每次出行都能获得帮助。
【记者手记】
让暖心举措温暖更多人
进出站不方便、看不清标志标识、听不清语音播报、如厕有困难……乘客出行往往面临诸多意料之外的麻烦。如何帮助老年人或者有特殊需求的乘客平安出行、方便出行?厦门做了很多尝试,地铁“爱心预约”就是一个温暖的注脚。
可惜的是,目前,这项贴心举措的知晓率、使用率偏低,很多真正需要“爱心预约”服务的乘客,特别是那些不会用智能手机、不知如何预约的老人,可能因信息的缺口而错失这项服务。再贴心的举措,如果无法惠及更多人,那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关怀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因此,帮助有特殊需求的乘客平安出行、方便出行,需要家庭、政府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倡导。平时繁忙的子女可以多关心老人的出行需求,了解城市公共助老设施,或者陪伴老人出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服务的社会知晓率;更多的公益组织可以参与进来,组织志愿者在地铁站提供现场指导和帮助。
让有特殊需求的乘客出行更从容、更安心,是一座城市真正的温度所在。只有家庭、政府和公益组织携手合作,才能让这份温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海西晨报记者 傅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