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翔安区新圩镇新圩社区后行村,“藏”着一家手工古早蛋糕店——宝珍食杂店。店名虽不起眼,店主蔡保珍的手艺却相当了得。这位58岁的师傅制作的古早味手工蛋糕,不仅深受本地人喜爱,更有不少外地顾客慕名前来购买。
古早味灵魂在于纯手工
“我是2009年开始做蛋糕的。”蔡保珍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位乡村厨师,常为村里操办宴席。从小在一旁耳濡目染,她便对烹饪产生了浓厚兴趣。
蔡保珍回忆,年少时家境贫寒,加之腿脚因病不便行走,难以下地务农。为了生计,她尝试过各种营生:“卖过蔬菜、水果,也开过小卖部。”后来,村民得知她会做蛋糕,祭祀时便请她帮忙制作。没想到邻居们尝后都赞不绝口,蛋糕生意就这样做了起来。
谈到古早味蛋糕的秘诀,蔡保珍强调纯手工制作是根本。她详细描述道:“将鸡鸭蛋和糖倒进桶里,用自制的打蛋器打到像冰淇淋一样蓬松,再加入面粉拌匀,就可以上锅蒸了。”她认为这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只用鸡鸭蛋、糖和面粉这几样基本原料,绝不加任何添加剂;二是严格把控原料的比例。蒸制同样讲究——记者注意到她家仍保留着传统的柴火灶。“不能用不锈钢铁锅蒸,且火一定要旺,”蔡保珍一边添加柴火一边解释,“得不时盯着火候添柴,这样蒸出来的蛋糕才够蓬松。”
蔡保珍蒸制的蛋糕蓬松香甜,不仅本村人爱吃,还吸引了不少外地顾客前来购买。“很多顾客在外地工作,每次回乡必定要来买。他们说,这就是记忆里的家乡味道。”蔡保珍说。
开门授艺 手艺不藏私
古早味蛋糕在闽南承载着美好的寓意,是结婚、添丁等喜事馈赠亲友的佳品。每年春节和元宵节前后,是蔡保珍最忙碌的时节。她回忆道:“过年那会儿,要从清早蒸到深夜,三个蒸笼齐上阵。有一年,我和我老公足足蒸了四天三夜。”
十六年光阴流转,蔡保珍的手工蛋糕始终保持着那个熟悉的味道。虽常有顾客提议稍作改良以迎合潮流,她却总是婉拒:“变了,就不是古早味了。”
岁月不饶人,蔡保珍的手已不复当年灵便。女儿心疼,时常劝她歇歇。“可我不做了,老顾客们上哪儿买去呢?”她告诉记者,许多顾客都是光顾了十几年的老朋友。“只要大家还喜欢,我就接着做。”蔡保珍说。
这份日渐稀少的传统手艺,也吸引着想要学习的人登门。对此,蔡保珍总是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盼着这手艺能传下去,让大伙儿一直吃上这口老味道。”她道出了朴素的心愿。
除了招牌的古早味蛋糕,蔡保珍还保留着制作发糕、寸枣等闽南传统小吃的技艺。
【特写】
尽己所能 做些善事
走进蔡保珍的家,墙壁上整齐悬挂的三张证书格外醒目: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授予的“厦门市残疾人自强模范”证书、新圩社区居委会颁发的捐赠证书,以及同安区乌涂社区赠予的“爱心奉献、助力抗疫”荣誉证书。
“我打心底喜欢做饭,也乐意做些善事。”蔡保珍这样告诉记者。几年前,她便联合几位好友组建了一支义工队伍。疫情最严峻之时,她们迅速行动,筹集了十余万元善款,采购了八大卡车蔬菜及数百箱饮料等物资,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如今,这支由她发起的义工队已发展至百余人。
蔡保珍的丈夫是名党员,疫情期间常驻村路口执勤。那时,她心疼一线人员,时常在家备好热菜和刚出锅的古早味蛋糕,趁热送到执勤点。“我虽是个普通人,”她诚恳地说,“但也想尽己所能做点事。” (记者 张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