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付费30元,给你一个工作。”近日出现一种新型业态,名为“假装上班公司”。这些公司以每天一定费用,为用户提供工位、网络及茶水等基本办公设施,营造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其运营大多为共享工位模式。
今年4月,这一模式在全国多地悄然兴起,厦门已有多家类似公司,吸引不同需求的人群:有人寻求经济实惠的办公空间,有人寻找创业合作契机,还有人仅为找一片情绪的“避风港”。
【功能】
有人当中转站 有人创业成功
记者打开社交网站,搜索“假装上班公司”,发现厦门本地已有多家,在思明、湖里、集美等区均有分布。一条发布于8月1日,标题为“厦门假装上班有限公司招人啦”的帖子下,已有184条留言。有网友说“我真想租,周末可以吗?”有的人则说“去那里干嘛?”
罗女士于去年9月在思明区成立了一家“假装上班公司”。公司面积约50平方米,分为泡茶区和工作区。工作区有24个工位,每个工位上都整齐地摆放着一台电脑和若干文件袋。罗女士介绍,每天只需缴费29.9元,公司便会为员工提供免费的无线网和直饮水。
为何成立这家公司?罗女士解释,初衷是给处于就业过渡期的人,提供一个办公环境。“一方面可以让家属不担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始终保持工作状态。”罗女士介绍,公司的主要受众人群以处于就业过渡期的人为主,开业至今已经有四五十人来咨询或体验过,其中大多是通过社交平台闻讯而来。
罗女士介绍,大部分来公司上班的“员工”都将这里作为中转站。“有人在这里待了不到一个月,就找到工作。有的人则在这里创业成功,他的工位从一张桌子,慢慢拓展到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大房间,也从一个人打拼到有一群同事。”
【看法】
有人质疑本末倒置 有的认为可借机调整状态
“花钱上班,没工资还倒贴钱。”记者就近期出现的“假装上班”这一新奇模式采访了多位市民,得到的反应多数是“不理解”或“搞不懂”。
“上班是为了赚钱,自己倒贴钱去上班,那不是本末倒置吗?”上班族张先生提出疑问。他认为,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自由职业者找地方办公,都有更划算的选择。“图书馆、自习室都更具性价比。”张先生说。
今年刚从学校毕业,目前正在求职的学生小杨表示,与其花钱在这样的场所“办公”,不如好好投简历找工作。“在这样的场所体验上班,远不如一份真实的实习经历有价值。”小杨说。
从事IT行业工作的陈先生表示:“有这闲钱和时间,不如去学个技能,对未来求职更有帮助。找份兼职工作,打份零工,也比‘假装上班’来得实在。”
但也有市民表示可以理解。“或许对于部分短暂迷茫的人来说,这样的场所就像是个避风港,在这里大家可以相互鼓励,好好调整状态,再重新踏入生活的正轨。”市民郑女士说。
【提醒】
可做短暂情绪避风港 行动才是解决问题关键
对于“假装上班公司”,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治疗师陈志敏表示,该服务通过维持“出门工作”的仪式感,暂时屏蔽了外界审视的目光。同时,付费工位以“准时到岗”约束力,帮助使用者重建或维持稳定的生活秩序。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特定环境线索能有效激活工作认知状态,避免陷入昼夜颠倒、动力丧失的抑郁循环。对毕业生或转行者,中性化共享工位可成为隔离家庭干扰、降低社交压力的“情绪避风港”。
不过,陈志敏提醒,“假装上班”的表面忙碌,可能掩盖职业迷茫,演变为自我欺骗的表演,加剧自我否定感。且日均30元的支出,对无收入者是一种负担,更易激活“我在浪费钱”的负罪感。
陈志敏指出,若长期依赖“假装上班”,或陷入“假装努力”陷阱,会延误直面真实问题解决的时机。
陈志敏强调,破除焦虑需打破认知魔咒。当“别人都比我强”念头浮现时,应立即转化为具体问题,询问自己“我的哪三项技能是市场需要的?”同时着手制作包含目标岗位、过渡选项及探索领域的“职业可能性清单”。以上的方法已被证明能有效缓解职业探索上的迷茫。
“焦虑是身体的预警信号,并不代表能力不足。”陈志敏表示,采取行动,将焦虑转化为求职清单等具体产出。无论向前探索还是退后休整,保持流动即破局之道。
(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吴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