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市重点项目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土建工程本岛段盾构顺利始发,长约1公里的本岛段正式进入隧道盾构掘进阶段。
据了解,该工程线路全长约6.2公里,起于海沧区嵩屿电厂,穿越厦门西海域后,从第一码头上岸沿厦禾路前行,最终抵达思明区小学路厦禾变电站。工程分为海沧段、海域段和本岛段三部分,分别采用顶管法、泥水盾构法和盾构法施工。
此次始发的本岛段位于核心区域,施工面临多重挑战。项目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周边建筑物密集,环境敏感;另一方面始发场地狭小,作业空间严重受限。”为此,项目团队积极与街道、社区及居民代表沟通,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诉求,并在盾构始发井搭设封闭式施工棚,严格落实降噪降尘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盾构始发井长度仅15米,远小于盾构机(超100米)总长,常规施工方法难以实施。通过技术研讨,项目团队采用“分段组装、精准对接、动态调整”的分体始发技术,将盾构机分拆吊装、井下组装调试,待掘进一段距离后,再将配套系统吊入井下连接合龙,成功攻克超小始发空间的技术难题。
“今年是项目攻坚之年,在市市政园林局的统筹协调和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工程建设稳中有进。”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除陆域段取得突破外,3.08公里的海域段作为整个工程的控制性节点也取得重要进展。面对孤石、软硬不均地层及砂层等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强化过程管控等措施,已成功实现盾构下穿厦门西海域两条主航道的重要突破。截至目前,海域段累计掘进2025米,成型隧道突破两千米大关,为项目按期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级基建重点工程,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工程是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保障民生的重要项目。建成后,它将替代原第三通道过海220kV高压架空线路,提升岛内供电可靠性。同时,管廊内铺设的1.6米直径供水管可实现日供水20万吨,有效缓解岛内用水压力,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和水源保障。
(厦门日报记者 谢嘉迪)